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08的博文

【生活】一些只属于我们的东西

注意,没有打恐怖游戏疫苗的人别打那个链接! 【生活】一些只属于我们的东西 天气:晴 我还记得那个夜晚,窗外电闪雷鸣,整个楼道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我端着枪,每走一小步都要环视四周,神经快要绷断了。突然,玻璃碎了,一只 狗 跳了进来,它的一半身体已经腐烂了,面部的肌肉所剩无几,整个眼球暴露在外,一只耳朵已经烂掉了,我对着它疯狂的开枪,之后便是单调而恐怖的撞针声,子弹用完了,地上是那怪物的尸体。我抽出军刀,因为子弹已经用完,现在的我只能依赖它了。 已经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迷上《生化危机》,《寂静岭》,《死亡之屋》了,也忘了自己什么时候一面玩 GalGame 一面玩恐怖游戏,只是记得一次神奇的邂逅,偶然翻开某本游戏杂志,我看见了 G 病毒第二形态 ,我被迷住了,右臂上巨大的眼球,刀锋一样的指甲,肉丝中狰狞的头颅。 G 病毒,挑战上帝的病毒,告诉我们人可能走向何方,我迫不及待的开始翻看那些畸形的艺术品, G 幼体 , G Ⅲ , G Ⅳ……利卡 …… 暴 君 ……就像第一眼看见《 NEVER7 》那洁白的封面就知道我要逃出那无尽轮回一样(这哪跟哪啊),我知道我要沉迷在“生化危机”的黑夜中了。 此后我完遍了“生化危机”系列,包括很烂的《 墙 枪 下游魂》,当然,当《生化危机 4 》出现的时候,我看不到那种挑战上帝的人型艺术品了,于是便放弃了(很多人都说那就是丧尸控而并非生化危机控的典型表现,我们乃是伪非!)。 后来爱屋及乌,开始玩起了《寂静岭》,沉迷在那无边的雾气与粗糙的颗粒当中,玩起了《死亡之屋》,争取枪枪要害,然后他们渐渐的到了记忆的某一个角落,很多东西你甩不掉,它们总会有一天再次找上门来的。 一次偶然,看了最近的典型官方“广告烂片”——《生化危机:退化》,竟然非常的感动,虽然里昂已经从《生化危机 2 》中的热血青年成了耍酷的能把隔壁《鬼泣》的但丁弄哭得“动作巨星”,虽然这里面的 G 病毒竟然能让感染者还保留意识而不是再生出一个脑袋,以及更要命的是还有亵渎 G 系列的尾巴,虽然剧情傻得要死,比你能想的俗套更俗,但是我的内心那股火焰又被点燃了,我翻出以前的正版,在此开始这恐怖之旅。 我记得当时的震撼,我感觉这个游戏一切都是真实的,每一幅游戏画面都如清晰的照片,当然,那仅仅是一种一厢情愿,一种只属于我自己的幻想。重新安装了《生化危机》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粗糙的背景,可以数出有几个

【社会】舆论管制是在刨国家的根

【社会】舆论管制是在刨国家的根 天气:晴 一部优秀的作品如何被肯定?几乎所有文学发达(或者说就是发达)的国家,一位文坛新星的诞生总会引起老一代文豪的注意,比如屠格涅夫注意到了托尔斯泰,涅克索拉夫甚至眼含热泪的找到了《穷人》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道:“孩子,你知道你写出什么了么?”一个文坛新星的诞生也会影响社会,我们可以发现莫泊桑在推出《羊脂球》之后,左拉在推出《小酒馆》之后,狄更斯在推出《匹克威尔外传》,甚至上溯到塞万提斯推出《唐吉珂德》,傅拉雷推出《巨人传》,曹雪芹推出《石头记》之后全社会的痴狂,他们是如何评价的?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仅仅依靠自身的阅读把一部部杰作保存到今天并且淘汰那些糟粕的?我们国家的文学史是非常可怕的,我没有见过如此反动如此恶心的文学史,首先,我所读过的官方文学史都是愚蠢的,或者说极端聪明的,它们评述一部作品的标准不是这部作品是否在传达一种思考,一种同情心,而是这部作品的思想是否正确,讽刺的地方出现了,只要有“糟粕”,譬如什么“个人主义”啊,“自然主义”啊,“爱的教育”的啊,“不客观”啊,大多数都是杰作,而“思想正确”的作品,现在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个小丑。我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最愚蠢的事情就是要看它的思想,我记得我以前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回复中竟然有“其实你能用更短的篇幅表达你的思想。”我看着这个回复哭笑不得,很明显,伟大的作家如此费尽心力描写一部作品是为了表达什么情绪,甚至是思想,但是,小说的重点恰恰不在此。请问乔治·爱略特花了九百页的篇幅写《米尔德马契》就是为了表达“社会埋葬人”么?是的,但是其中却不仅仅是这些了。更如同巴尔扎克在《乡村医生》中乌托邦的幻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调和”的推崇,这是思想,但是把这些思想当回事的,是个可怜虫。到底是什么剥夺了我们正常欣赏一部作品的能力?当一个国家鼓吹靠思想而不是靠表现力来衡量文学作品的时候,它已经在教唆文学要反动了。作者开始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读者和国家的回报,他们开始研究如何站对了位置。再者,到底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是非,道德观,荣辱观?到底是什么把一些化为人人不由自主要去遵守的行为? 一个宽松的舆论。 文学最能体现这点,很多作家显然在传播错误的,一厢情愿的观点,但是他们作品的表现力足以引导读者走向光明,但是,如果要引导读者作者走向光明,那么我们就需要揭露黑暗,所有黑暗,立体的黑暗。这会让人们思考黑暗的来

【生活】我不知道

【生活】我不知道 天气:晴 梭罗在其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平生所赢得的最大赏识,就是有人在问我思考什么并请听我的回答 。”现在看来,这的确是一种极大的奢侈,梭罗是一个教会你生活的人,他会告诉你什么是你真正需要的,是让你充实的。这种提问很多人显然一辈子都遇不到,现在回想自己浪费的人生,几乎让自己深深地战栗,我们多少宝贵的时间被磨损了?经常看见同学们无聊的谈话,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低劣的复制杂志上或者电视上本来已经低劣的信心罢了,我一直都在迷茫,自己是否也要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直到梭罗告诉我:“ ……假如邻居和你打招呼,询问一切都好么,会让你觉得简直要殚精竭虑才能给出一个真实和明确的回答。稳住你的阵脚,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以严谨和真诚的公正之心相应的给他一点回应就行了。 ”现在我正是这么作的,我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询问,结果就是找我说话的人更多了……但是,善意的“不要打扰我”更是非常有效,原来逃开这种磨损是这么的容易,只不过是我们没有胆量或者恐惧那种“无聊”罢了。不过生活在人群中,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的,比如某人经过,问:“你这次考得怎么样啊?”我回答道:“语文还行……物理写错一道大题……”啊嘞?某人已经没影了…… 以前别人问我某某某事件何时何地发生,或者某某某活了多大,再者某某某是哪朝人,我都会一一回答,然后开始围绕这个延伸出什么逸事,于是对方夸我“有才”,我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可谓皆大欢喜。但是现在看来,真是让人深深地羞愧,以前的自己不过是一个“知道分子”,最怕说的就是“我不知道”,就算不知道也要胡说八道一番。现在我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更能影响其他的人,达到“绝不妥协”的目的,很多人的作品不是作品本身,而是生命,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的精神,一部作品可以骗过欣赏的观众,却无法欺骗时间。你以为你用语言能影响他们多少?几乎是零。我记得生活中总是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我不止一次告诉某个人某个“知道”,然后一段时间后他再来问我,我再告诉他,他甚至不知道我以前告诉过他这个“知道”,连我自己不都是如此么?一个似乎很熟但是根本没有了解的人,我们每次的开场几乎一样:“你好,你在某某学校念书吧。”“你喜欢某某作家吧?”然后下次见面还是这个套路,一个在北京念书的学姐来看我,我发现我们几乎都是在胡侃“知道”,“你读××吧?”“啊,××写的。”“对,据说他……”这对我们双方有什么用?什么是 共

【书评】死寂之火或暴烈之冰——评《洛丽塔(lolita)》

【书评】死寂之火或暴烈之冰——评《洛丽塔( lolita )》 因为你所做的一切 因为我未做的一切 你必须死 这首诗被那个男人念完了。 在用最后的耐心听完那个男人疯疯癫癫的叙述之后,亨伯特·亨伯特扣动了扳机。一直到现在,他还沉浸在那无法言说的情绪当中,挑战着这个荒诞的世界,连这一次为了与其说是为自己的 lolita 报仇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的刺杀都显得如此的郑重,绝望而又光彩夺目。那混乱的别墅仿佛就是世界的缩影,那个男人是要被裁决的魔鬼,而亨伯特却像一个伟大的神。 很显然小说中那种审判意味被电影大大削弱,奎尔蒂在电影中仅仅在画像后发出了几声惨叫,而在小说中,作者是如此的耐心的折磨着他,也折磨着读者,来昭示审判的完成,作者让奎尔蒂发出玩世不恭的叫声,然后转成了痛苦的咒骂,纳博科夫用他的耐心不慌不忙地用小孩子的气球来比喻那骇人的血泡,之后,让他痛苦的死去,这时候这个维护自己世界的神感觉那个人不过是在生病,“奎尔蒂病得很重”。 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这部书再次体现了文学之路上要走窄门的铁律,我们不知道我们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在看到“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时,我们将看到多远,我们以为这是一本“足够刺激”的书,某个版本封面上“第一部中文全译本”更让我们的兴趣转到其它的一个阴暗面,(哦,全译本!能看到那些被删除的部分了),纳博科夫这个天才,笑着看着一群载上了情欲之船的蠢货们,等待着有足够耐心的读者的心被他亲手杀入。 伏笔在序文以及第一部第一节悄悄埋下了。 当亨伯特没有到美国的时候,这部小说是如此让人生厌和灰暗,纳博科夫为亨伯特早年的生活涂下了这样的一个基色,巴黎也好,英国也罢,都滚动着厌倦和腐臭,有些时候叙述超过了叙述本身,当你感到那些叙述如此蹩脚烦闷的时候,作者的目的便达到了。他被情欲迷惑,他百无聊赖,他被妻子的离去和那个敦厚的出租车司机默默地一举一动而侮辱,他到了美国。 在叙述中,美国被笼罩了下午慵懒的淡黄色,一座小城,

【社会】饮鸩止渴之国

【社会】饮鸩止渴之国 天气:晴 什么民族的个体最聪明?中国人。 什么民族最蠢?中国人。 我一直以为,不管有什么问题,不管有什么劣根,不管社会多么的肮脏,不管道德多么沦丧,不管文化多么堕落,什么都会慢慢的好起来,社会总是慢慢发展的,但是我已经不能这样欺骗自己,我掌握了太多的资料,我知道如果没有一个伟大的传统,如果没有对于道德的敬畏,如果没有对于文化的崇拜,如果一切充满了虚伪,如果一切鲜血都没有利息,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什么未来,我大胆地想着,我战栗地想着,那些历史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经济的幽灵们在骄傲的挑衅,你必须去想,年轻人。 我们从小就在喝毒酒。 我们从父母那里便继承了封建的传统,多少孩子身上在这个时候还被父母无端打骂?多少孩子从小就被播下了恶劣的种子?这是最早的暴力教育,我们的第一杯酒。 没关系,还有幼儿园。 我们从阿姨那里知道了体罚,等级,拍马屁,有些不幸者已经开始接触了填鸭式的教育,啊,好好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这算不算学习?孩子们不会思考,当孩子长大成了阿姨,也不知道思考了。 没关系,我们还有小学。 小学开始选班干部了,班干部可以管人了,可以打小报告了。小学还有“三好学生”了,“三好学生”到底是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没有人关心,反正“三好学生”就是好,“学习好”就是好! 没关系,还有初中,还有高中。 我们没有性教育,那些垃圾就这样在网上传播着,他们第一眼看到的“性”就是猥亵的。我们没有对于爱情的教育,所有爱情的萌芽都是“不要脸”,于是一些孩子的心脏被改造成了修士,老处女的心脏,而一些孩子,以为他们以前接触的就是真正的“性”,于是,堕胎的人群中,开始出现了十几岁的孩子。我们没有道德教育,道德课既自习课,我们对于一切伟大冷嘲热讽,以为自己很成熟。我们不会思考,为什么要有言论自由,为什么要热爱什么东西,为什么要交税,一切的答案都是现成的答案,我们的耳畔充满了“坚定不移”,“坚决贯彻”,“勿庸置疑”。我们自觉的配合着学校,抄袭着作文,语 文 老师都说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然后在什么野鸡作文比赛的作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下面的“没指导”指导老师的名字,我们的口径是统一的,当什么检查团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把默默藏起那些伤痕,那些侮辱,那些体罚,那地上的烟头,说:“没有!没有!没有!”,在满意度上打上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