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死寂之火或暴烈之冰——评《洛丽塔(lolita)》

【书评】死寂之火或暴烈之冰——评《洛丽塔(lolita)》

因为你所做的一切

因为我未做的一切

你必须死

这首诗被那个男人念完了。

在用最后的耐心听完那个男人疯疯癫癫的叙述之后,亨伯特·亨伯特扣动了扳机。一直到现在,他还沉浸在那无法言说的情绪当中,挑战着这个荒诞的世界,连这一次为了与其说是为自己的lolita报仇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世界的刺杀都显得如此的郑重,绝望而又光彩夺目。那混乱的别墅仿佛就是世界的缩影,那个男人是要被裁决的魔鬼,而亨伯特却像一个伟大的神。

很显然小说中那种审判意味被电影大大削弱,奎尔蒂在电影中仅仅在画像后发出了几声惨叫,而在小说中,作者是如此的耐心的折磨着他,也折磨着读者,来昭示审判的完成,作者让奎尔蒂发出玩世不恭的叫声,然后转成了痛苦的咒骂,纳博科夫用他的耐心不慌不忙地用小孩子的气球来比喻那骇人的血泡,之后,让他痛苦的死去,这时候这个维护自己世界的神感觉那个人不过是在生病,“奎尔蒂病得很重”。

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这部书再次体现了文学之路上要走窄门的铁律,我们不知道我们在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在看到“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时,我们将看到多远,我们以为这是一本“足够刺激”的书,某个版本封面上“第一部中文全译本”更让我们的兴趣转到其它的一个阴暗面,(哦,全译本!能看到那些被删除的部分了),纳博科夫这个天才,笑着看着一群载上了情欲之船的蠢货们,等待着有足够耐心的读者的心被他亲手杀入。

伏笔在序文以及第一部第一节悄悄埋下了。

当亨伯特没有到美国的时候,这部小说是如此让人生厌和灰暗,纳博科夫为亨伯特早年的生活涂下了这样的一个基色,巴黎也好,英国也罢,都滚动着厌倦和腐臭,有些时候叙述超过了叙述本身,当你感到那些叙述如此蹩脚烦闷的时候,作者的目的便达到了。他被情欲迷惑,他百无聊赖,他被妻子的离去和那个敦厚的出租车司机默默地一举一动而侮辱,他到了美国。

在叙述中,美国被笼罩了下午慵懒的淡黄色,一座小城,哗哗作响的树叶,不时经过的汽车的引擎声,以及那个糟糕的屋子,一个弥漫着懒散混乱的屋子,地上还有一只没洗的袜子,浴缸里还有一撮弯成问号的头发。但是,在门廊外,她出现了。

他的世界中缺少一个女王,仅此而已。只要这个女王是一位健康而且年幼的“性感少女”,其他的他并不在乎了,死去的王座上,那个女人再次复活了。其他的一切我不想说了,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像你可以描述石板路上方砖如何排列,却无法说出巨浪中的每一个水纹,这是一部在人的幽暗处漂泊的书,当亨伯特遇到洛丽塔,巨浪便开始咆哮了,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准确的情节了,亨伯特的世界成为了她的奴隶,而他开始挑战这个世界的一切。

他为什么变得疯狂如冰却又冷静如火?

他知道她逆反,厌倦,不可捉摸,甚至连身体也不属于她。

很多东西无法解释,无法解释的东西是伟大的,一切形而上皆是不朽的。

你不知道亨伯特为什么爱上她,不知道那到底算不算爱情,你感到这是一种如此奇特的感情:他爱的是她,他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那却是一种比绝对零度更低的火;他爱的不是她,是一种更深,更广阔,更冰冷,更悲剧,更无情的东西,那东西就像永远在手尖半米处的的苹果,冷酷又挑逗,那是比宇宙大爆炸时更炙热的冰块。我们是否能相信我们自己?我们为何去爱?我们怎样去爱?纪德曾经回答道:“不要明智,要爱。”亨伯特在对抗什么东西,他斩断一切,伦理,道德,金钱,其他的男人,甚至她本身,他在迷恋什么?

我总是在想,什么火苗正好点燃了我们?

《洛丽塔》是一本很悲壮的书,是一个人挑战除他以外一切的故事,他迷恋一个十二岁的女孩,不过是一层惊世骇俗的外套。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他从来没有欺骗自己,从来没有放弃争取,即使是到了那个如水坝被炸毁一般的再次相遇,她已经成为别人的太太,肚子里怀着他人的骨肉,他还是爱她,但是他表现得又是如此的冷静,就像一个挑剔的演员一部部表演好自己的行为,而且还是自然而然的,他把钱给她,买了他们的车,在车上哭泣,他可以控制他世界的一切,他的不理智是如此的理智。

一片畸形的土壤中开出了一朵艳丽的花,不需要结果,这样的世界不需要果实。

然后便是那神最后的审判,他大义凛然地,理直气壮地解决了破坏他的世界的人。

在长时间的迷茫之后,《洛丽塔》再次唤醒了我心中的某些东西,我感到这本书如此逼近真实,纳博科夫作为一位优秀的盗火者,潜入到了人最幽暗最恐怖的地方,偷出了那让人战栗的邪火,只要是火,总是迷人的,甚至是感人的。这次阅读也许是某种释放,一些内心的困兽被纳博科夫斩断了锁链,然他们在内心的原野中肆意驰骋,那时候那些困兽是汇集了美与暴烈的。以前内心的庄园很单调,但是不知道因何而单调,现在也不知道,但是,我发现我由几何形构成了内心世界终于出现了其他东西,比如说,几块不规则的因丑而美的怪石,永远蔚蓝如纸的天空的远方上出现了一片黑压压的云,有时还能看见闪电在远方炸开,那之下是一片恐怖的海。

《洛丽塔》和很多伟大的小说一样,让你感到你以前的书要全部重读,一个新的标尺已经确立了。

最后就是纳博科夫和文坛伟人们的差距了,剧情方面还不够圆润,最明显的就是夏洛特的横死,如果换作是托尔斯泰让她死,托翁会把那段情节写的浑然天成,比真实更真实;乔伊斯会来个几百页意识流,耐心的把突兀稀释;福克纳会巧妙的绕过去,让你感到,哦,她死了,但是过程?谁管它!纳博科夫却没有在这段情节中显示他丝毫的天才,反而把好不容易营造的一流的代入感毁灭了。还有就是漫游美国,书袋掉得太厉害,期间洛丽塔的表现完全跟不上这种掉书袋,有些喧宾夺主了。伟人们不会像他这样有表现欲的。

最后要对主万的有爱翻译倾倒,主先生成功的把这本书注水注到了五百页,那尽量拉长且变换多端你以为你看了十本小说其实就是一本的语言,那饱含了弱智(很多基本的名词都有注释,这是文学入门读物么?),煞风景(很多伏笔就这么被点破)的注释,真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望,这本书也算是极少数不看英语原著便体会不到很多美感的作品,有条件的弄个原版吧,话说我爸就因为我的软磨硬泡从王府井邮了一本。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小说的张力甚至超越了无能的翻译,我希望每一个能邂逅她的人都去读她,读完她,被她点燃什么东西,被她领略人内心的骇浪与力量。

最后,本文回复出现“loli控者”,杀无赦!你们全家都是“loli控”!别在《洛丽塔》面前用“loli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ACG】《美人鱼的季节》通关后对于GalGame的胡思乱想

【社会】义正言辞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