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被冲散的四人——记录一个有趣的梦

图片
  记录梦境应该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就像《你的名字。》,有些梦就是另一段人生,你在醒来时会沉醉其中,但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奇妙构造,梦的记忆会迅速消逝。你拼命想抓住,只是键盘或者纸笔再快,也没有你忘记的速度快。就说我打开文档,决心把一段梦境记下来,距离醒来也就几分钟,等敲下标题的时候,不但彻底忘记了梦中一段歌曲的旋律,就连各种丰富的细节也像一台接近报废的手机的电量显示,随时都会断崖式的下降,随时都会“关机”。 这次要记下来的梦,背景应该是日本,或者是日本创作者笔下的架空世界,总之就是挺日式的。梦中的“我”是某所高中的学生,“我”非常平凡,但是“我”有三个特别厉害的朋友。我们四个组成了某个小组,专门调查各种身边的日常之谜,灵异事件之类的。如果放在轻小说里,应该是一个“XX部”了,可能梦里真的是XX部,醒来后忘了。 小组的领袖我就叫做A,是个凉宫春日类型的人物。她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智商极高,总是能发现生活中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永远都有事干。另一方面,对于常识却缺乏了解。用我们小组D的评价:对于普通人来说,常识是自然而然就能了解的,对她来说,常识则是需要特意学习的。比如说某条校规,一般学生感觉遵守是理所当然的,她就会调查这则校规诞生的背景,思考服从校规和不服从分别有什么后果,如果她得出的结论是不服从的“收益”更大,她就会理所当然、面不改色地把那条校规当空气。也就是因为这个特点,她总是能跳出一般人的思维误区,找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小组存在感仅次于A的我就叫做B,是个出身很好的角色,这种人的爸爸、爷爷不是政客就是贵族,或者同时是政客和贵族。这种角色自然也很有钱,小组的开销主要由她负责,需要人脉的时候她向她哥哥,爸爸,爷爷撒撒娇就可以了。她天性好强,一直把自己视为A的竞争对手。如果是动画,B的笑声大概也是《公主连结》里的秋乃或者《樱大战》的神崎堇的那种“啊哈哈哈”的大小姐笑声吧,口癖也会是大小姐型的“ですわ”。这种标准的第一配角设定,没头脑不高兴组合中的不高兴,包拯的公孙策,孙悟空的贝吉塔,肯定在和A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这并不代表她没有比A强的地方,除了有钱和人脉之外,她极为早熟,并且对人性的理解很深刻,正好填补了A没有常识的空白。有很多事件的最后一块拼图,比如动机什么的,都是靠她对人性阴暗面的理解填上的。 C就是“我”,“我”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甚至连性别都是模糊的,仅仅

代价

代价 小时候看过一些休谟,他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大概就是“很多东西并不是它所宣称的”。我想每个人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但是时刻保持警惕的人却不多。如果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很多事情都能想通。 比如说,老师,中国的老师,不是我们从小被教育的那种“园丁”,他们和普通的工作者一样,是需要政绩的。中国的老师不负责培养学生,他们只希望让学生考得好。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一些人身为老师,甚至一些宣传中的”名师“,却恨不得不用自己讲课,却鼓励我们去补习班去学新知识,他们本来就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会的。 比如说,各种各样的成功学,其目的不是为了向人们推广成功的经验和理论,就是为了养活那些以宣扬成功学为工作的人罢了,所以他们怎么挣钱怎么来。我们看到机场书店那些可笑的成功学演讲录像,看着那些人自吹自擂,总是感觉滑稽。其实人家的目标也不是你,而是那些被“成功”急火攻心的人。 比如说别人眼里的你,除了一些亲密的人外,你就是个“不要给我添乱有机会能帮我忙”的生物。 比如说,知乎这个网站。 知乎不是一个找到“答案”的网站,这是一个找到你所希望的结论的答案的网站。 上知乎以来,越来越感觉不对劲。以前知乎上有一些讨厌的人,尚且还注意点基本的吃相,努力披上“客观中立”的皮,不敢说出一些反人类、野蛮、拒绝文明的话。但是渐渐的,从提问的问题一直到回答的评论,各种可怕的言论沙尘暴一样出现,知乎以前的那种氛围反倒是成了绿洲。后来我得知在不长的时间内,知乎的用户增长了四十倍,再考虑到大众的主流想法,而自己毕竟属于少数,那么当一个小众的网站变得大众,我在这个网站变成了少数派也就不那么意外了。 有时候看到一些感兴趣的问题,翻到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些答案的往往被踩到十八层地狱,心理肯定不怎么好受。 知乎是个找到你满意的回答的地方,不是个找到说服你的回答的地方。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可惜很多人是不知道。他们来到知乎,最大的感触大概是“你看,我又对了”。 我试着去理解那些顶我不满意的问题,踩我满意的问题的人,渐渐感觉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对于命运充满了恐惧,却又不敢直接面对。没有比命运更残酷的事了,我记着我在ASK上回答某个问题,就说“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在三十秒后还活着”。生活总是给我们的少,拿走我们的多,你不知道什么在未来等着你。当一个回答告诉你你这样做你就会得到你想要

穆念慈难题

穆念慈难题 在我印象里,穆念慈一直都是自杀的,但是当我近两年买了《射雕英雄传》读,又发现穆念慈原来没有自杀。那么那个与杨康共死的穆念慈难道是记忆出了偏差么。 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我读完了《射雕英雄传》,上网搜书评看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旧版与新版的对比,看到了旧版穆念慈之死,这才和回忆对上: 却见庙门口黑影一晃,一人从屋上跃下,直奔进殿。 黄蓉叫道:「穆姐姐,你也来啦!」穆念慈毫不理睬,俯身抱起杨康,柔声道:「你认得我吗?」 杨康「荷,荷」的叫了两声。 穆念慈道:「啊,你看不见我。」转过身子,让月光照在自己脸上,又问:「你认得我么?」杨康呆呆的瞪着眼,隔了半晌,终於点头。穆念慈很是欢喜,低声道:「活在这世界上苦得很,你受够了苦,我也受够啦。咱们走啦,好不好?」杨康又点了点头,忽然大叫一声。穆念慈坐在地下,将他身子紧紧抱在怀里。 黄蓉见了这副情景,不禁暗暗叹息,只见穆念慈的头渐渐垂下,搁在杨康肩上,两人都不动了。黄蓉一惊,叫道:「穆姐姐,穆姐姐!」穆念慈恍若不闻。黄蓉俯身轻轻扳她肩头。穆念慈随势后仰,跌在地下。黄蓉失声惊呼,只见她胸口插了半截铁枪,早已气绝。再看杨康时,他胸口刺了一个大孔,鲜血泊泊而流,亦已毙命。 原来穆念慈不忍杨康多受苦楚,抱着他时,暗暗用杨铁心遗下的半截铁枪将他刺死,随即倒转枪头,抵住自己胸口,用力一抱杨康,铁枪透骨抵心,一痛而逝。 印象里的穆念慈就是这样性格刚烈的女子。为什么对她的结局如此熟悉,大概也是无从可考,也许是小时候念书的时候不爱学习爱看“课外书”的同桌讲过,也许是电视剧放过,也许是上网的时候看到有人提到过,也许自己在什么地方就看过这段。金庸的影响这么大,你是逃不掉的。 等我自己买书看了,穆念慈已经换了一个形象。所以哪怕我从来就不喜欢射雕英雄传,我还是很遗憾。在我印象里,杨康一直是个被命运推着走的软弱公子哥,穆念慈则是他身边的苦命人,她是和杨康一起死的。 旧版的《射雕英雄传》中,和杨康有关的女人不只穆念慈和包惜弱,还有一位秦南琴,一开始她才是杨康的生母。她是一位捕蛇女,对郭靖有好感,却被杨康玷污,才剩下了郭靖。 于是一个问题开始困扰着我。 在我看来,新版的穆念慈一直都是没有主见,绵软无力,而且还爱国(以前“爱国“还是一种优点,但是现在联系到生活的环境,未免让人有些抵触)的女人,和记忆中的

寒假回家

就在我转身买了一听可乐的时候,我听见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妈妈,山海关!” 我连忙回过头,可惜火车跑的飞快,窗外已经是莽莽丘陵,看不到那城门了。 这就出关了啊。 还记得以前因为热河和察哈尔的问题,出入山海关的手续麻烦到要死,麻烦到我都后悔去内地念书,没想到快毕业了,山海关直接就开放了。 明明就是刚刚进入满洲,我却感觉这一切都和关内不同,这里的风更硬,雪花更大,天空也更加苍白。在苍白的天空中,还有隐隐约约的灰色的线条纵横。 这里是和关内完全不同的世界。 窗外是死一般的世界,已经没有多少人脚踏在这片土地了。窗外经常可以看见废弃的村庄,有时候还能看到废弃的车站。 “妈妈,”又是那个小孩子的声音,“这里原来住着好多人啊。” 我看了看窗外,原来是被大雪覆盖的废墟,四层的白色楼房有一半被大雪覆盖了,露出来的部分,窗户的玻璃都不见了,窗口黑漆漆的。楼房本身的白色也变成了灰色,脏兮兮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去北京,我清楚地记着火车要入关的兴奋,而这片废墟,那时候在夜色中是灯火通明的。 这么多年,变化的东西可真多啊。 书包也变化了,第一次回家的时候,我在书包和行李箱里塞满了下个学期的教材,还想着放假的时候是不是能预习一下,结果太好猜了,我一个字都没看。暑假我不死心,又背了一大包书回家,结果还是没看。 都忘了这么徒劳几次,我终于屈服了,除了几本杂志,书包里就只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了。 我翻出了一本旅游杂志。 杂志的内容也是回忆东北的老城市,从那些照片上看,大连、沈阳、长春还有哈尔滨都是非常繁华的城市,而现在,都那么荒凉了。这个专题的题图就是深夜长春皇宫,作为东北著名的景点,这里还是游人如织,但是皇宫四周,都是死一般的漆黑。 我往后翻了翻,就看到了大连已经爬满了野草的星海公园;一只野狗站在沿路摩天大楼的玻璃碎的差不多的沈阳的街道边上;杂草丛生的长春站的铁轨;哈尔滨一座被大雪覆盖的东正教教堂。 如果说入关,那还能看看河北那些烟筒,而出关,真是没什么好看的了,这里真是“赤地千里”。 想到“赤地千里”,我就乐了。 那是我念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就问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受。郊游的一路上,除了我们学校那几辆客车外,一辆车也没看到。沿路上看到的净是一切废弃的城镇,还有一些修到一半的桥,和高速公路并列的表面已经碎裂了的普通公路,

四年啦,回来看看。

以后把这里好好整理一下吧。

【社会】《阿凡达》不但地球中心主义,还美国主义

【社会】《阿凡达》不但地球中心主义,还美国主义 天气:阴 在写《阿凡达》之前,我先说另外一部似乎与《阿凡达》没什么关系的片子《海豚湾》。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了解了那部《海豚湾》,此片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现在非常的火。在豆瓣上,此片获得了9.6的高分,为豆瓣Top250第一名。但是最令我叹为观止的就是看过此片后观众的狂热反应,从这部片子我发现我的“汉奸”成分中“美奸”的成分要低于“日奸”了,因为我认为日本方面并非罪大恶极,和一位叫胤祥的网友一样,我认为这个片子很好,作者也很伟大,但是此片逻辑有点儿问题,吃不吃海豚不能上纲上线,这是意识形态的冲突,而不是什么吃了海豚就如何如何的残忍,变态。结果我就非常荣幸的被这部片子的很多的观众喷的很惨,他们都声称要剥我头皮,吃了我父母,要对我这种“不是人”大刑伺候,我也成了“缺货”和“畜生”,反正我的命在他们眼里是比不上海豚的,虽然他们除了在网上骂人之外一点儿保护海豚的事儿都没做。 不过其中有一个人的话我认为很有趣,他说:美国人真讨厌,怪不得全世界都烦美国,人家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人却是“己所欲之,就施于人。” 我看这个很对,美国人的确非常的可怕,片中的各位为了保护海豚,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潜入了日本屠杀海豚的海湾就很危险了,他们这些海豚保护者为了阻止世界其他地区的捕豚人,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就因为对海豚的爱,倾家荡产也行,死都不惧。这样一个民族能不可怕么。 美国这种民族的扩张性是渗入骨髓的,是几乎非理性的,简直是天生的,他们以在全世界推行自己所爱为己任,这样的民族,自然是建立超级大国的民族。 最近看了某君写的阿凡达影评,他认为《阿凡达》是一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作品,对片中夸张的生态环境以及其中的环保主题并不感冒,认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他还在豆瓣唉叹美国人迟早要灭了自己(说实话我和此人实在有缘,我以为他不在豆瓣,结果某日豆瓣就把他的评论推荐给我了)。 某君是学习政治法律一类的,和我这样的文青不同,看同一事物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从他的评论中我有了我的看法,我倒是认为此片不但“人类中心主义”,还非常的“美国主义”。此片甚至还能证明美国模式依然在扩张中,甚至这是一种良性扩张。 我之所以看见《阿凡达》想起《海豚湾》,就是因为这其中都充满了美国式的热情与非理性,以及美国式的一厢情愿。 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阿凡达》中

【社会】义正言辞的中国人

【社会】义正言辞的中国人 天气:晴 很多游戏里面都设置了怒气槽,当你操作的人物面对敌人时,你砍的越爽,你的怒气槽涨的越快,当怒气槽满了,就能释放什么必杀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怒气槽的存在,有些事情迟早成为你怒气槽全满的最后一个触发点,有些人怒气槽满了就上街砍人了,有些人怒气槽满了就脱胎换骨了,有些人譬如史怀哲的怒气槽满了人家就突然不干神学而去学医了。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上帝是一个玩家,他眼里的我们头顶都有些数据,他一定会发现,那个叫中国人的种族的平均怒气槽的长度似乎分外的短,因此也没有什么耀目的大招,不过有一招“精神胜利法”可以瞬间让自身“幸福度”爆表,为其他种族所不能也。 我很奇怪的就是中国人可以在一瞬间就变得大义凛然 、双眼充满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神气、言语中充满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于此出现强烈对比的是我们这样做一般是我们并不高大的时候。如果哪个导演想拍个《耶稣基督传》,想用中国演员,我强烈推荐他去看看我国审判官鼠官霸的法庭,你看看那被审判者,虽然双手沾满了屁民的血汗,虽然嘴里吐出的不是屁话就是假话,但是那股悲壮的劲儿,你还以为他犯了“颠覆国家罪”,你看他那铿锵有力的自我辩护,你看他那因委屈而下垂的嘴角,你看他那因轻蔑而高昂的头颅,你看他那饱含了“虞姬虞姬奈若何”的被宣判后的痛苦的嚎叫,保管把你看得热泪盈眶,不懂中国人的老外八成就联想起被钉上了十字架的神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发自内心的反省永远都是那么少,我们每次受到指责,当我们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竟然就变得义正言辞起来了,世界仿佛全都错了,只有自己天然正确,自己完美无瑕,世界背叛了自己!一有这个感觉,自己简直都成基督了。 这让我们的交流格外的艰难,意见不同的时候,争论到最后往往发展成了面子之争,没有人退让,倘若辩论中有一方惨败,那一方也很少会低头认错,而是突然就变的义正言辞,气场之强可以秒杀所有人。当意见相同的时候,更麻烦,每个人都抱着“咱们俩意见相同,但是我的意见比你的高明”,结果你或在现实或在网络,看见握手拍肩志同道合之人,他们的背后似乎也有两只掐来掐去的手,一种微妙的气场让人敬而远之。 这让我们几乎忘记了反省,柏杨老先生就做过一个调查,他让一些人反省一下自己,结果绝大多数的人反省后的结果都是:“我这人太好了,好的我都吃亏,我得坏一点儿。”我们的历史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