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08的博文

【生活】最近的我及其他

【生活】最近的我及其他 天气:阴 本来还想继续向中国人放“地图炮”,但是暂且搁笔,首先是我感觉自己还不能很好的描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其次就是资料还不够丰富。 很多人可能关心我这高四的问题,其实现在看起来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我这人以前心高气傲,凭借着自己的小聪明一直一帆风顺,现在上帝应该给我点教训,要不然我这一生就完蛋了。 落榜之后,脑内的各位伟人的事迹全部复活,不由得感到自己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如果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那么还有更多的困难要克服,现在我感觉自己高四的每一天比起以前的三年更充实了,我不得不说,我的互联网生涯就开始于高中,这是幸运也是不幸,就如同以前我沉迷于游戏中,我初二和初三就沉缅于电脑游戏之中不可自拔,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那一堆正版游戏(其实那仅仅是我所有游戏的2/3,还有不少借(送?)人了),我爸却厉害的很,天天看我去他单位玩电脑他根本不管,我妈一问,我爸就说:“玩呗,玩到看见游戏就会吐才好呢。”现在看起来我爸真了解我,我到了初四上学期果然到了看见游戏就会吐的程度(GalGame,星际争霸除外),以后基本不玩游戏了,感觉那种东西太浪费时间,为了一个几个小时就能看完的剧本得花上几十个几百个小时,太浪费啦!但是到了高中,我就迷上了互联网,看见互联网里的受那么多,忍不住就想挨个攻一下,再加上高中生特有的狂傲劲,在互联网上十步杀一人,不知不觉就千里了,而且这千里很没分量,现在回头看,互联网其实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在互联网上,你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其实都是浪费中,不信你们自己统计一下你们在互联网到底干了什么?也说明博客与邮件是互联网极少数投入略大于或者还能有点儿产出的东西。互联网最大的一个作用应该是逃避孤独,其次才是联系,我已经开始呼吸孤独的空气了,所以现在互联网对我来说就是联系了。互联网生活一方面让我自负,一方面让我浮躁,在一方面让我爱耍小聪明,把初中的伎俩拿到了高中,也就这样小聪明的一直持续到几个月前,直到落榜把我打败。很多东西你不失败过你不会反省,你就是懂得再多也没有用。我开始反省自己,突然发现了以前脑中的伟人的形象更加的立体了,我发现追上他们的脚步是可能的,他们的很多事迹是真实的,人的潜力是巨大的。 我开始思考,互联网到底给了我什么?是的,我需要不知情权了,那些EXP吧风格的帖子没有任何实质的价值,《娱乐致死》已经点名了电视文化的空虚,而网络,比起电视

【社会】中国人一个极大的劣根——心懒

【社会】中国人一个极大的劣根——心懒 天气:多云 我记得我们在受教育的时候,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属性,比如西班牙民族就是热烈奔放,德意志民族就是细心严禁,法兰西民族就是浪漫懒散之类,而给中国人的属性就是勤劳勇敢,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时候中华民族的属性都是这么说的。 但是说实话我感觉我国人既不勤劳,亦不勇敢。 勇敢先放在一边,我这次说的乃是“勤劳”。 也许我说中国人不勤劳大家可能都不好受,大家想起了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伯伯,想起了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叔叔,想起了那些售货员,那些出租车司机,那些清洁工……但是,他们如此努力工作的理由乃是要生存,如果一个人衣食无忧依然勤劳下去,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勤劳。 我一直都转不过一个弯,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是否勤劳,后来我才发现,我们的民族的内核的确不勤劳,或者说是:“心懒”。 心懒这个词我们认为概括的很不错了,如果硬要展开了说,那就是我们的民族不爱思考,且不爱学习。如果说很多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的大脑是奔腾四,那么我们的国民之中有很多人只能算是计算器甚至是算盘,遇到什么复杂的问题无法思考无法兼容,理性崩坏仅仅剩下了感性,然后就制造了很多的悲剧。 很多伟大民族都有这样一景,国家破败,经济濒临崩溃,那长长的领配给的队伍,寂静无声,每一个的手里都拿着或报纸,或诗集,或小说,安静地阅读。这在中国就太少见了,我以前一直感觉有一种不对劲,为什么他们排队就那么傻傻的站着,为什么我每次出门都要随手带上一本书否则就感觉受不了,为什么几个小时的排队他们就这样慢慢的移动,就像一个个木偶。后来我突然反应过来,我们的国人已经适应了无聊,他们可以几个小时几个小时的无聊,就这样呆呆的站着,或者和他不认识的人天南海北的侃大山,任凭生命就这样流逝。他们有麻将,有综艺节目,有百家讲坛,有洗浴中心,有保龄球馆,却容不下一个安静的读书的地方。我记得我说国人不读书,很多人不服,但是情况的确如此,且不说古代社会中国能看书的人有多少,更不用想兵荒马乱的民国老百姓怎么读书,就是四九年之后,对中国文化的戕害,和八十年代的图书畸形发展,中国可有正常的读书空气? 国人能侃,民间有言“十亿国人九亿侃”,为什么我们喜欢锣鼓喧天,为什么中国的“吵”文化根深蒂固,他们惧怕孤独,殊不知孤独为伟大的土壤,柏拉图有言:“正如空瓶发出的响声最大,才智最低下的人最善于叨叨不休。”侃大山,吵闹,求热闹正反映出我们的不足

【社会】“宅”的庸俗化

【社会】“宅”的庸俗化 天气:晴。 “宅”这个字渐渐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称“宅男”,“宅女”。而一些社会问题也渐渐显示出来,特别是“宅”文化的根据地日本,三天两头出事,最好玩的就是胡椒王子,成天说某某某杀人事件和宅无关,不愿乱联系如何如何,偏偏日本方面丝毫不配合,调查的结果就是悲剧的主演就是一个“宅”,然后就又是一轮争论,有人说那其实不是宅,那应该算是尼特族或者是话虽如此,但是其实宅们都是有爱的,这个犯罪比例其实还是很低的。 康德认为人类只能在物质文化越来越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贫瘠的路上一去不回,而《美丽新世界》也告诉我们,其实这样的世界可怕。大众接受的文化开始变得轻浮,而商人们也乐于让消费者轻浮,以前看一篇社会学的文章,在社会学史上很有名,大概意思就是说,未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大超市,人们的一生都在购物,以前认为这很不可能,但是现在看起来的确有道理。我们可以看现在很多商业行为的思路:他们不需要消费者出产,只需要他们在产品上浪费时间。就说博客现在越来越火的抢沙发奖励,还有百犊子的宠物等等,鼓励的都是无意义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增加用户的粘性。 “宅”也许是抵抗这几乎必败之战的堡垒。 御用文人蓝猫说“99%的宅都是垃圾”,我看要算什么宅了。 狄金森离群索居,成天就在自己的房间里,准宅,都要尼特了,但是她为诗歌开辟了广阔的疆土。普鲁斯特每天都放下窗帘,开始整日写作,于是有《追忆似水年华》。巴尔扎克,一天外出时间不到三个小时,而且圈子还都是那么几个人,最后弄出来一部“人间喜剧”。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七年,那就是一个宅,竟然因为几个景物描写满俄国跑,要么就往家里的农场一钻,散布,回来写,散布,回来写。马克思,一头扎进大英图书馆,一看资料一天就是十几个小时,宅。雨果,把衣服都锁起来在屋子里关了两个月没出门,憋出一部《巴黎圣母院》,家里蹲俩月,不得不佩服。中国呢?闻一多为了写一个论文,三个月没下楼。细细数来,似乎每一位伟大的人物其实都有一定的“宅”属性,“宅”可算是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了。而冈田斗司夫说“宅”才是日本文化的继承者是很有道理的,也许宅是全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也是生产者。 但是且慢。 有人说我在偷换观念,其实不然。 因为大家心目中的“宅”,似乎都是淌着哈喇子玩HGAME的成天一脸猥亵样的死胖子,我只能说,很不幸,哪怕是宅这个品质,也被这个社会所污染了。以前的宅,

【社会】我们的“伟人”教育在哪里?

【社会】我们的“伟人”教育在哪里? 天气:阴 某人说我没啥思想,就会盲目崇拜几个作家,但是当我崇拜的“几个”是两位数的时候,当我不仅仅崇拜“作家”的时候,我就有信心知道自己虽然没有思想,但是一样能在人生之路上勇往直前。 对于伟人事迹的教育大概比我们牙齿的年龄都早,我们从小就知道让梨的孔融,把图书馆地毯踩成路的马克思,献身科学的居里夫人,诚实的列宁,从浴缸里蹦起来满街跑的阿基米德,他们好像有些遥不可及,是神圣的,遥远的,伟大的,好学的,勤奋的,勤劳的,谦虚的,高尚的,几乎一切的伟大词汇都聚集于他们周围,而我们很多人步入了少年时代之后,就把当年的这些偶像束之高阁,即使在我们还有《思想品德》课本的时代,他们也仅仅是个虚影,似乎只能在作文的时候用他们唱几个高调。 中国一向没有读书的习惯,再加上他们几千年来的二维思维,让他们很难兼容厚重和复杂的人文资料,而关于“伟人”的教育,似乎也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很多的伟大人物到了中国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神,要么被打为厉鬼,我们很少看见立体的伟人,他们就像一个个虚空的影子,而“百家讲坛”类型的电视文化(包括那些书籍)正是长时间神化鬼化之后的一个反弹,凡是反弹必过火。如果不是“百家讲坛”的崛起,我实在不能想像国人对于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了解竟然已经沦为了这种程度,而在《赤壁(上)》的播放现场,尚不了解当时基本背景的人大有人在,“为啥皇帝怕曹操啊?”。这种文化一次次的以真实的名义砸毁了伟大品格的立柱,这正是老百姓们需要的,所以,李白成了官混混,可怕的是民众并不能欣赏他在诗歌上的天才;所以,杜牧成了花花公子,可怕是的民众不能从“二十四桥明月夜”中体会到美感;所以,包拯成了“愤青”,可怕的是民众不能有更加成熟的政治思想;所以,王安石成了“误国”之臣,可怕的是民众不能理解宋朝以及中国封建社会那不可逆转的死循环;虽然那些文字的末尾不厌其烦的说:“虽然某某是……,但是,他的……成就,依然……”,可是更多的人还是关心那些神坛之上的人还有什么瑕疵,然后把神像一脚踢下来,发泄长期被神像压抑所造成的奇特情绪。 我们需要看看《名人传》,需要看看《三大师》,需要看看《异端的权利》,需要了解一下伟人们。我们应该懂得:托尔斯泰必须顽固,巴尔扎克必须虚荣,拉普拉斯必须趋炎附势,莱布尼茨必须汲汲于富贵,陀思妥耶夫斯基必须嗜赌,莎士比亚必须贪财,大仲马必须奢侈,,米

【生活】开学

【生活】开学 天气:晴。 从今日开始,我再一次走向了高中教室。 最近渐渐感到自己懂得太少,也要开始学习了。 可能以后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变少了吧。 这两天总是感到自己一定需要改变,网络的表述毕竟是支离破碎的,无法成为系统,充实感还是来自于大部头的著作,我也希望更多的人也有多看看书,你会感觉到其他方式无法感受到的乐趣。 最近列出了一个看上去很骇人的学习书单,人生突然充满了期待。 如果你有了志向,复习并不枯燥,甚至可以说,现在的你呆在牛棚,你一样有着满腔的热情。 对看我博客的人说几句吧: 1, 多看看书,少上网,仔细想想你在各种网络交流上得到的东西和你所花的时间是否相配。 2, 写日记吧。 3, 当两个人的观点相近度达到90%以上时,才有可能发生“讨论“。否则,不过是指出自己的看法。(本人日记2008.7.25) 以后,每周我们还会见面的。 现在的我,在网上还有很多的债没有套回来,有人说我记仇,我就这么记仇。

【生活】我无知

【生活】我无知 天气:阴 今天晚上外面是哗哗的雨声,让我睡的很浅,朦朦胧胧中,头脑里不断出现《权力意志》和段落,然后隐隐约约就听见了争吵,竟然是尼采和罗素,他们的声音又近又遥远,我听不清他们在吵什么,我却又感到他们就在我身边,我在床上烦躁的辗转,终于鬼使神差般,起了床,迷迷糊糊的向书房走去。打开书柜,抽出了《权力意志》,《西方哲学史(下卷)》,就这样看了起来,后来又换到了《形而上学导论》,同样津津有味,头脑本来就因为睡意变的一抽一抽的疼,但是精神却非常兴奋,我就在书房中蹲坐了很长时间,才摇摇晃晃的回去睡觉,睡梦中那该死的让人烦的争吵不见了。 也许是什么从量变到了质变,我突然发现自己非常的无知,我感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我眼前展开,我竟然发现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就在前几天上洛,我看着那一摞摞书,还很满足的想,哈,这些书,再加上家里的书,我这辈子也就想了解这么多了。 但是突然,我发现我想了解的太多了,翻阅着那些硬邦邦的学术著作,我感到是多么的浅薄,原来世界充满了乐趣。我开始反思,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多有趣的学问,我为什么从前视而不见,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在无聊的东西上,太阳从地平线下冒出头,伟大的世界在滚滚浓云中崛起,我太想探索它了,真正的乐趣只能来自于自我的超越,来自于对学习的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感到充实,而不是把时间耗在踩自宫教主或者御用文人蓝猫之流的尾巴听他们叫声,或者给脑残下陷阱看他们丢人这种无聊的事情上。 我开始知道了自己的无知,我开始知道自己原来的生活浪费掉了太多学习的机会。 对于哲学,我实实在在的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我开始惊叹于人的思维竟然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就像一个从《苏菲的世界》这个新手村出来,在海德格尔森林和尼采浮空城接过几个简单任务,在柏拉图,罗素,黑格尔等几个城堡外围转悠了几圈的菜鸟加小白,连亚里士多德山脉,斯多葛国,伊璧鸠鲁国,培根岛,雅各岛,笛卡尔边疆要塞,斯宾诺莎游侠团,莱布尼茨军营,康德迷宫,叔本华地狱的边都没有碰到,更别提萨特,加缪这样的现代化都市了,虽然比起某些拿着一个哲学大陆地图扯淡其实哪儿也没去过的神棍强,是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仿佛看到自己背上了那普通的长剑穿上了普通皮甲从偏僻的村庄开始踏上冒险之旅,身边就有贤者卡夫卡小丑拉罗什福科带路,就像很多很多冒险作品的热血少年一样,我要开始我的冒险了。 而在其他领域,我也开始了跋涉,我开始对世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