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09的博文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天气:晴 可以跳过的前言 前几日我隔壁 Wildgun 抱怨自己似乎有些“买书强迫症”,具体症状为“ ……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但又很想买一些书,不过回头一看身边、桌旁、凳子上,已经堆满了许多之前买的书,便又觉得应该看掉一些再买。虽然每天、每周都会看书,而且去年以来看完了至少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但购书和看书的比例永远像我 BT 下载的动画片那样供大于求。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想买书。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这时候还没接触网上书店时往往每个月会有一天去上海书城,从 1 楼逛到 5 楼再逛回 1 楼,反复看反复选拿不定主意最终买个 4 、 5 本回家。 ”然后在文章后面感叹:“ 我觉得存在这样一种无明彷徨的情绪,多数还是归因于对知识的渴求 —— 用一个态度更强硬的说法便是:对知识的占有欲。因为无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足够的知识……于是便焦虑便迫切地想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 于是我回复道:“ ……当你出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读书,那么你自然会放弃 “ 我要多看书 ” 的虚荣心而沉浸在一本书中,并以这本书为轴心开始真正的扩张。…… 试着背书,应该有效果。 ” 但是 Wildgun 看上去并不很情愿,在他眼里:“ 在我看来,背书是理解书本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姑且认为是充分的吧),即背书能让我们理解书本,但理解书本却不一定要背书。或许把书背下来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要高于不背书的情况下的理解程度,但对于不善于背书的我而言,花极大量时间去背书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程度,是 “ 入不敷出 ” 的,因此是非必要的。 ” 为此我便写下此文,也为了更多的人大步迈上“投入必须大于产出”的精神探索的贼船,我会告诉你们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也许会让你们走出读书中容易陷入的困境。 正文 数学来源于不精确。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或者是很多角落,一位或者是多位牧羊人发现了一个有用的诀窍,每一天他把一只羊赶出羊圈,他便在一个坑里丢一块石头,当日入人息之时,每把一只羊赶回羊圈,他就把坑里的石头捡起来扔掉,如果羊全部进入的时候石头恰好丢完,这就说明这次没丢羊。不仅仅是牧羊人,部落的首领,打猎的猎人,他们使用着各种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族人,奴隶,或者猎物,这项行

【社会】另外一种“忍”

【社会】另外一种“忍” 天气: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有一件事回想起来我还是做错了。 我低估了疯狗的嗅觉。引来敌人乃是勇气和智慧,引来疯狗只能说明自己的功夫还不到家。 前几天,御用文人蓝猫同学再次出现,起因倒是很简单,我随手看看他博客(人家认为我是不断在关注他哪),发现此人能彪悍到把情书(当然,他说不是咯,但是从那个帖的回复来看,你说是不是呢)都贴出来。在遥想他以前种种表现,这人的“目”我算是找到一个了,那就是“虚荣”。就在自己博客的留言处提了一嘴,没通知他,也没到处和别人说。没想到,御用文人蓝猫同学不干啦,如果这里还有不认识御用文人蓝猫同学的,去看我的留言簿就行了。 小人常戚戚 ,“戚戚”二字真是传神,因为小人永远做不成大事,只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奔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笑声最甜美,自己的言辞最正义,自己的虚荣最重要。说实话,他那个回复,我手痒痒了很久,能做到完美再现本人“素质”,句句有槽吐,这人得“受”到什么程度啊。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认认真真的对付一下这种回复,美中不足的是我还是回复了几句,可见我还是有着可恶的虚荣心,还没有完全构建出自己的系统,还没能完全勇敢的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 被侮辱,被嘲讽,被诬蔑,被误解的确是需要一种忍耐。被疯狗咬的人固然愤怒,但是为了保持着为人者的尊严,只能躲疯狗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沦为互咬疯狗中的一只,而我们往往能看见那位可恶的看客的欢呼和疯狗得意的叫声。世界其实很不公平,被疯狗咬过,却要克制自己不沦为疯狗,正当的防卫只会沦为下一条疯狗。但是,强者终归是强者,他们已经成为自己和六十亿幻影的世界的神了,疯狗对他们来说就是空气。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忍”,更需要我们注意。也许对待疯狗,我们的态度不是愤怒,而是娱乐,我们往往把疯狗逗的乱转,他们淌着口水,双眼血红,就是咬不到你。而围观者也会向其他人推荐这杂耍,于是疯狗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黯然离场。以前我倒是挺热衷这门活动,一件有大脑短路者,只会用下半身思考者,便变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却感到了

【社会】请教我们爱

【社会】请教我们爱 天气:晴 惊闻兰州家长组团状告央视播放的动画很黄很暴力。 我不知道我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肯定不是微笑。我惊异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变态到了近乎于恐怖的地方了。经过我对于我所认识的同学的家长的观察,我突然发现,封建家长制根本就没有被消灭,一个几千年的病毒,不可能被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彻底消灭(当然,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血管里充满了红卫兵,暴君,顺民,太监,御用文人的血)。 说实话,我现在对于家长这个词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仇视(为了不让喷子有下口之处,我还是要说,为了照顾你们低下的理解能力,我当然不是仇视所有家长,正如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有着可怕的劣根,但是不是全部。“你这不能代表全部”或者“你这不客观”仅仅说明身为人类你对语言理解的低劣,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召唤。你召唤的是屎,我可管不着)。他们大多身兼暴君与奴才这双重身份,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的老年买保险。当然,家长如此希望孩子获得“庸俗的成功”与我们失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人民没有安全感,可以说是恶性循环。 既然我们全民都不学习,那么我不会巴望家长学习。既然全社会拜金,我们就不会巴望家长超脱。既然全社会犬儒,我们就不巴望家长们入世。但是,中国的文化更给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我们是一个被家长制附身几千年的民族,这种家长制的本质恰恰是一种简陋的懦弱,一种消极的政治懒惰。“勇者愤怒,一定挥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拔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很多英雄专门向孩子瞪眼,这些孱头们!”很多家长,他们一直以暴君的姿态处理着孩子,不知道反省,打着家长的旗号宣泄自己鄙陋的欲望和劣根,无知,自以为是。你以为这种组团状告仅仅是一群脑残聚头?我看到可以反映身为家长的很多家伙到底无知到了什么程度。不仅仅是动画,很多领域,我们都不缺仅仅因为一个“家长”光环就糟蹋伟大的事迹。我记得我一个亲戚,家里以前连一本杂志都难得买到,后来孩子上了学,望子成龙,给孩子成套买了一堆名著,但是,家长竟然成了文学的评论员,言论彪悍的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茶花女》不要看,玛格丽特不是好女人,这本书真堕落。《呼啸山庄》太变态(!)。《悲惨世界》不真实,要是自己宝贝儿子跟冉阿让似的,自己怎么养老啊。卡夫卡就更别说了,那是资本主义变态玩意。反正,涉及到“情妇”,“爱情”,“牺牲精神”,“暴力”,“罪恶”,“社会黑暗

【社会】有意思,没意思

【社会】有意思,没意思 天气:晴 外国人说伟大的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种“高贵的消极”,这可能是很高超的气质,只可惜到了十三亿中国人身上,我们却看见我们的高贵其实很少,更多的则是消极。我们中间很多人,或者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声音:“有什么意思。”这不是个别人的陋习,确是渗入了我们血液流传了千年的毒。 我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中国人所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算“有意思”。我的阅历粗浅,但是,认为数学“没啥意思”者,认为哲学“一文不值”者,认为文学“都是瞎编的”者,讥讽烈士们“乃是活不下去才闹一闹”者,只要是能唤起你内心最崇高的一块阵地的领域,都会有人站起来说“没意思”。 很显然,这个“没意思”虽然和“没有兴趣”有关,但是更有没有意义之义。 君不见,“有什么意义”也是中国人爱说的话么? 我们大概是被本国特有的思维桎梏久了,走了几千年,走到了死胡同。我们生来就被包围在一种过剩的伟大人格的教育中,这种伟大人格的标准已经成为了某种变态,因为其不可操作性成为了一种虚伪,这就让我们一方面用变态的人格去要求别人,别人既然做不到,那你就该骂,但是聪明的我根本就没做,所以我就在道德最高点,却又因为对真理的不敬畏开始用可笑的理由给自己开脱,最明显的就是某事“没意思”,“没意义”。既然什么都不做最正确,那就什么也不做,既然有什么也不做,那就要断绝对人类最本源的感情,其中包括爱情,好奇心等等……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人格,而非兴趣,很多伟大的人,我们都被告知他们的成就是因为其人格,而非兴趣或者对生活的爱。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有什么能永远存在?荷马的史诗在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扬,但是比起地球来说,不过是一瞬。《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让无数的人倾倒,但是她的表面已经出现了细细的裂纹。牛顿三定律似乎揭示了上帝的秘密,事实上不过是宇宙一粒微尘的规则,只要稍微拉开视角,它就不再适用。就连数学,似乎也会随着宇宙的发展而变化,甚至一加一不再等于二。就连宇宙,也会在爆炸之后重生,一切都会抹平。所以,以一个东西到底有没有永久的存在的能力为标准,什么东西都“没意思”。 看到这一点,于是,西方人走了一条兴趣之路,我们却走向了消极之路。 我们很难得到真正的乐趣,我们潜意识里惧怕真正的乐趣,我们不理解真正的乐趣,我记得以前我们学校放一个科教片,就有人问我:“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啊。”是啊,“有用”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回答道

【ACG】如此多彩可爱的世界——推荐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ACG】如此多彩可爱的世界——推荐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天气:晴 自从看完了伊藤润二的漫画之后一直找不到新的目标,而且在被爱伦·坡﹑H·P·洛夫克拉夫特﹑小林泰三等人的作品之后,对一般的恐怖作品根本就没啥兴趣了,有些纯粹就是拿感官逗人,对于我这种很小就把《麦克明解剖》看的滚瓜烂熟的人,实在是无聊,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个美国漫画,人家还挺敬业,全彩,就讲一个浑身是刺牙齿尖尖的东西到处吃人咬人,每一页远看都像番茄酱广告,但是实在没啥大意思啊,鼠标滑轮略略一扫就送进回收站。另外我对于反人类反社会的玩意儿一向敬而远之,所以很多人们口口相传好像很恐怖(不如说是刺激,猎奇)的东西我肯定不会碰的,很多人把接触这类东西叫勇敢,但是我认为远离它们才是勇敢,因为我们潜意识的“恶”其实是很想接触它们的。而我又发现,我看恐怖漫画很大程度上是冲着美少女和美少年去的,现在回想起伊藤润二哪个场景吓人,我一点儿印象也无,就能记住《旋涡》中的女主角桐绘以及“十字街头的美少年”了。最近在看《末日》,想想理由就是因为里面的女主角很坚强很可爱…… 但是,最近我在看一个更萌更有爱的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这部漫画没有什么可爱的女主角,也没有什么很帅很美艳的少年,但是,里面出现的超自然现象都好萌啊! 漫画的笔调写实平和,一件件事娓娓道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总有一些错觉。比如说,独自一人的寂静卧室,有什么人正趴在窗户上一动不动的盯着你;比如说,在惨白灯光下公寓的楼道,和你擦肩而过的人它到底有没有“脸”;比如说,在空无一人的教学楼,最后一个走出大楼的你,是否注意大厅玻璃上出现了什么;再比如,是不是在你总去的麦当劳店里,你总会看见一个看不清脸的人坐在那里,但是它好像什么也没吃过,也没有人注意到他? 我们的世界,是否充满了超自然的现象?是否在你我的身后,就有一只充满了血丝的细长的眼睛? 一个有心人把这认真地记了下来,变成画面,这就是《不安的种子》。 我们总是孤独的,不论是惨白的公寓楼道,还是昏黄路灯下的夜路,还是漆黑的仅有几点灯火的深夜,夕阳下一片金黄的教学楼,值班时空无一人的办公楼,我们都感到不安以及孤独。不论是熙熙攘攘的闹市,身边不断有列车呼啸而过的地铁,我们都感到不安和孤独。这个时候,它们出现了。 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我看来都是无害甚至可爱的。我想起其中有一篇在讲一个小孩捉迷藏,一个小女孩拉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