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歌德曾经有一句话:“爱你,与你何干。”故有这个题目。原因就是《大逃杀》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也许我想的和导演深作欣二所想表达的一点儿交集也没有,一定会有人蹦出来,说:“想那么多干嘛。”或者“导演要表现的是……”

那么抱歉。我欣赏你,与你何干?

很早就知道《大逃杀》的名声,仔细想想,最早知道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一篇讲《舞—Hime》的文章,说《舞—Hime》在后半段模仿了《大逃杀》。后来知道这部作品,大概都是“变态”,“变态小日本”,“暴力”,“血腥”一类的标签,还以为是那些无聊人用来猎奇的玩意(事实证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确被很多人用来猎奇),于是敬而远之。

但是,世界太有意思了,有那么多奇妙的邂逅,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那一天开了电脑,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去看刘慈欣的文章,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看他的随笔,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看了《<东京圣战><冷酷的方程式>》这篇评论。也许这就是偶像的力量?我对这部刘慈欣推荐“孩子们应该看看”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了解的导演的生平之后我感到这可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在此之前,我也知道了一个名词“生存狂”,我发现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生存狂,我不信任世界,我开始感到加缪所说的那种奇特的“剥离感”。我开始锻炼身体,认识星座,又因为《龙与虎》和突然想起的《AIR》,意识到不管男女,家政是伟大的,于是对家政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经常在想自己不同的生存状态,乐此不疲。

于是,《大逃杀》的设定可能唤起了我的某种东西,你在那种环境下,你如何生存?或者说,你如何“”?

接下来的几周,挤掉“草泥马系列”档期的,就是“大逃杀系列”,我将详细的描述我所感受的《大逃杀》。

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个广告,不含剧透,目的就是让下周之前的你去看这部作品,以免下周六你看不懂接下来的文章。

《大逃杀》的背景有人认为是荒诞的,但 是,荒诞世界中的真实描绘乃是一种伟大的创作。如果你能理解卡夫卡的“地洞”,“审判”,“城堡”;如果你能理解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你能理解博 尔赫斯的《沙之书》,《环状废墟》。那么,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美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这部作品的背景虽然荒诞,但是对于身在 其中人物的真实描摹使其有一种比真实更为逼近真实的感觉,很多时候,伟大的艺术品不是构思的巧妙,技巧的花哨,而是认真的再现什么东西,艺术家的本质便是 对“存在”的再现者,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认为,诗人一生都在写一首诗——“独一之诗”,他永远无法写出这首诗,因为语言与存在之间的鸿沟,但 是,诗人的一生都在逼近,无限逼近那首“独一之诗”,而海德格尔的所谓“人要诗意的寄居”显然不是“意林逼”们的肉麻式陈述,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存在 主义式的悲剧,就是我们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存在”,我们一生,都是在“不存在”中生存,但是,我们要无限的逼近“存在”,无限逼近者是伟大的。无限逼近者 再创造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福楼拜一生都没写几本书,却被世界推崇,因为他在用语言逼近存在,《包法利夫 人》从简短的篇幅中尽量虔诚的描述“存在”,没有升华,却是更为艰苦的对“存在”的描述,于是“一本薄薄的书中蕴藏了整个世界”。还有《红楼梦》,这本可 以堪称一个宇宙的书,就是因为她在再现“存在”。记得易卜生在写完《玩偶之家》后很多人都赞颂他,一些女性感激的给他写信,但是易卜生却表现非常冷淡,他 说他根本就不想这个剧本有那么多什么“自由”“解放”“女权”的玩意,他就是想写,仅此而已。写着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导演也许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但 是,他以日本人特有的认真把这部作品打造成了“存在”的祭品。这部作品中人物的表现,反映,小动作,细节都无懈可击,很多情节虽然一笔带过但是细细想来非 常有收获,很多人物下意识的动作现在看起来不是入戏太深就是监督实在是负责,当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被揭出破绽的时候,人们都在说“认真你就输了”。但是这 部作品,还有其他很多作品,却能反映出更深的东西,让你突然回想起来,顿时豁然开朗,又由衷的最终作品和制造者。你可以举出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等等科目 质疑《BR法》存在的可能,但是你无法指责那些相互残杀,抑或努力反抗者们的表现,你无法指责真的有这样一个环境人们这样做不真实。

于是,《大逃杀》也成为了“百科全书” 中的一员,在“百科全书”中,有《红楼梦》,有《浮士德》,也有《七武士》,《罗生门》,还有《向日葵》,《星空》,更有《月光奏鸣曲》,《致爱丽丝》, 因为她再现了“存在”,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很多,越看,你了解其他信息越多,从中得到的思索也越多。

你把这个作为修罗场的小岛当做宇宙,当做世界,当做民族,当做个体,抑或就是一个刀,都没问题,因为在象征互相呼应的世界,这个是存在的。

你把里面的角色当做一类人,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人的一部分,抑或就是一个人,都没有关系,因为他们逼近了存在。

在中国,评论家比起观众多出太多了,我希望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大家都要有作为“观众”的自觉。

其实作品并不血腥,也不暴力,更不变态。

血腥和暴力,《暗黑破坏神》游戏都比她暴力;所谓变态,倒不如说是被电影秒杀后的发泄。

于是我开博几年了,头一次给各位留个作业。这周把《大逃杀》看看,以前看过的重温也要一下。看完后有爱的在回帖里报道一下。

下周的题目是《“<大逃杀>系列一”:死是奖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ACG】《美人鱼的季节》通关后对于GalGame的胡思乱想

【社会】义正言辞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