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歌德曾经有一句话:“ 爱你,与你何干。 ”故有这个题目。原因就是《大逃杀》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也许我想的和导演深作欣二所想表达的一点儿交集也没有,一定会有人蹦出来,说:“想那么多干嘛。”或者“导演要表现的是……” 那么抱歉。我欣赏你,与你何干? 很早就知道《大逃杀》的名声,仔细想想,最早知道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一篇讲《舞— Hime 》的文章,说《舞— Hime 》在后半段模仿了《大逃杀》。后来知道这部作品,大概都是“变态”,“变态小日本”,“暴力”,“血腥”一类的标签,还以为是那些无聊人用来猎奇的玩意(事实证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确被很多人用来猎奇),于是敬而远之。 但是,世界太有意思了,有那么多奇妙的邂逅,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那一天开了电脑,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去看刘慈欣的文章,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看他的随笔,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看了《 东京圣战 > 与 冷酷的方程式 > 》这篇评论。也许这就是偶像的力量?我对这部刘慈欣推荐“ 孩子们应该看看 ”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了解的导演的生平之后我感到这可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在此之前,我也知道了一个名词“生存狂”,我发现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生存狂,我不信任世界,我开始感到加缪所说的那种奇特的“剥离感”。我开始锻炼身体,认识星座,又因为《龙与虎》和突然想起的《 AIR 》,意识到不管男女,家政是伟大的,于是对家政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经常在想自己不同的生存状态,乐此不疲。 于是,《大逃杀》的设定可能唤起了我的某种东西,你在那种环境下,你如何生存?或者说,你如何“ 是 ”? 接下来的几周,挤掉“草泥马系列”档期的,就是“大逃杀系列”,我将详细的描述我所感受的《大逃杀》。 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个广告,不含剧透,目的就是让下周之前的你去看这部作品,以免下周六你看不懂接下来的文章。 《大逃杀》的背景有人认为是荒诞的,但 是,荒诞世界中的真实描绘乃是一种伟大的创作。如果你能理解卡夫卡的“地洞”,“审判”,“城堡”;如果你能理解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你能理解博 尔赫斯的《沙之书》,《环状废墟》。那么,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美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这部作品的背景虽然荒诞,但是对于身在 其中人物的真实描摹使其有一种比真实更为逼近真实的感觉,很多时候,伟大的艺术品...

【ACG】爱情就是一种习惯——写在《龙与虎》完结之前

【 ACG 】爱情就是一种习惯——写在《龙与虎》完结之前 天气:晴 不到一周,《龙与虎》就要完结了。已经记不起为什么开始看这部作品了,就像龙儿和大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对方。 我记得上期《动感新势力》赠了《龙与虎》的一首短短的 BGM ——《 Startup 》,每次见到阳光就会想起那简单的旋律,在这旋律中,我想起了很多东西,想起了阳光下安静的操场,想起了暑假空无一人的教学楼下晃动的树荫,想起了在极度无聊的什么“加强班”时看着窗外打球的学生们,很久没有这样接近青春了,我已经亲手把一些属于青春的东西掐死了,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环境下某些属于青春的东西只能畸形发育成怪物,但是,没有人会停止对青春的想象与回忆。人的一生,就是在追逐某个幻影,人生的目的,就是描摹某种幻影,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相像也好。 《龙与虎》提供了一个如此美丽的青春,似乎 2D 的背景比起这个世界更加真实,便利店,路灯下的小巷,上学的人群,樱花下的开学仪式,在所有学生面前伟大悲壮的告白,教学楼夕阳下的楼梯,恋爱,升学,友情,梦想……这是一个充满了阳光的舞台,就是最黑的夜晚,每一颗星星和路灯也浸满了阳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和她相遇了。 很多地方都记不清的,记不清这是她在他家里吃的第几碗饭,也记不清他抚摸了多少遍那片樱花,记不清他们通过各自的窗户谈了多少次话,也记不清她给他起了多少关于狗的外号。很多地方我们是不知道的,不知道他们一共上了多少节课,他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多少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次叼着笔,看着窗外的操场,不知道他们从护河堤旁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走过了多少回,不知道他们出入了多少次便利店,拿到了多少次优惠,只知道他们就这样在一起。 于是很兴奋的望着猎户座,因为我发现我和大河他们能看见一个猎户座。 慢慢开始感到了爱情的甜蜜,我最喜欢的关于夏天的描写竟然来自《 TOMOYO After 》中的“夏天来了。”哪怕是简陋的小公寓,哪怕是一个生活下层的电器修理工,只要还有一个女孩能陪你看着窗外的景色,说着“夏天来了”,那么,你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数最有价值的存在。而在《龙与虎》中,不管是从最开始的“龙儿是我的!”再到“我!喜!欢!狩野前辈!……”之后那话筒刺耳的颤音,再到“我果然……还是……喜欢龙儿呢。”这都让我感到他们比起很多人“是”的多。 其实爱情就是一种习惯,习惯那个东西...

【生活】不确定的开始

【生活】不确定的开始 天气:晴。 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昨天是真实的,当我们从又一次昏睡中醒来,世界又是新的了。 《追忆似水年华》厚厚两大本,就这样放在我的书架,我却没有勇气去读,因为我现在没有精力去消化一个更加深邃完整的世界。 最 近总是有奇怪的感觉:起床,看着蓝蒙蒙的窗外时候;吃早饭,看着咖啡上袅袅的白烟的时候;上学的路上,看着苍白的月亮的时候;听课时,一束阳光找到卷子上 的时候……在很多毫不相关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其他的事情,我不能解释,那些思绪为何突然出现。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夜晚纷扬的细雪回想起小学一年级时吃的卤 蛋的味道,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抛物线的题目我会想起小时候在漆黑无人的街道手中细细的红外线没入黑暗,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一缕阳光恍然想起初中烈日当头空 无一人的操场上我漆黑的影子,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台灯下抽起一支笔就会想起旧书摊上泛黄的《科幻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跳过雪水化成的水洼时回想起旧书店一 本灰绿色封皮的左拉的《萌芽》,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拾起墙角的扫帚时会想起一个温暖下午电脑中运行的《上古卷轴 3 :晨风》…… 我记得我们在学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时,很多同学们一致认定 伍 小姐精神有病。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起哄的家伙们未免太可怜了,他们的生活比影子还薄,所以那种他们当睡着的时候就死了,他们的生命只有一天,一些还要睡午觉的家伙只有半天生命,而那些上课睡觉的,生命只有几个小时而已。 我知道我在这一年获得了某种召唤。 一种寻找我自己的召唤,回想我,了解我之为我。 当回忆呼啸而来,你便无比真实。 当 你走在街道上时,你会突然感到无数个你走在路上,你会想起村庄的劲头那寂寞的铁路和路旁废旧的火车头旁的几块石头;你会想起一个夜晚你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 的一片煤山,刚刚浇过水的它们在月光下闪闪发亮;你会想起放学路上寂静的路灯下一只野猫闲散的走过雪被压的发亮的街道……无数个你从不同的世界而来,一刹 那便消失不见,却证明了你自己的存在。 当 你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不同的地方翻书,书柜上的窗户照亮了尘埃,台灯昏暗温暖,地板上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一堆薯片包装,耳机正传来癒月的歌声, 骄阳照亮操场旁的台阶,日光如针一般刺穿厚厚的云山,公交车上弥漫者难闻的机油味,暖壶中的热水还够冲一次咖啡,汽车被树影吞没座位摇晃不止,冬季阳台的 寒风从窗...

【生活】我怕

【生活】我怕 天气:晴 前几天,《柳宗元集》来了, 98 块钱,四本,竖排繁体,一百万字的巨大容量,和从中唐到清代学者都在书中留下的笔迹而让人联想起漫长的时光。 很多东西,只能从繁体字中看到,只能从竖排中感觉到,只能从朗读中体会到;“輪,音倫”比起“ lun (二声)”可爱得多,竖排中一行小小的“︹孫曰︺ 湛 ,字 處度 , 東晉 人,注 列子 。”也比起“②湛,东晋人”亲切的多。甚至连标点都那么多余,我记得在做给古文加标点的题时,我开始有一种错觉,这是完美无缺的,根本就不需要标点。 在一页一页抄《古代漢語》的时候,我没有那种恐惧,当我在读《莊子今注今譯》时,没有那种恐惧,当我捧起《柳宗元集》的时候,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我感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对待自己文化的痛苦,我能感到闻一多的“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 启示我,如何把这记忆抱紧 / 谁告诉我这个民族的伟大”那种痛入骨髓的彷徨,闻一多一面批判着吃人的中国陋习;一面对《春江花月夜》由衷的赞叹“在这样的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我能感到泰戈尔的迷茫了,我能感到纪伯伦的悲痛了,谁能为自己落后的国家的文化而悲痛?连那些国家的国民都不能感到这种悲痛啊,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极度无知。 我爱我们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显然是需要改造的,我们要眼睁睁的看着发达国家的文化寄生在我们文化之树上,寄生在我们的语言上,寄生在我们的习惯上,寄生在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中,可以排斥么?可以,结局就是死。 我们所挚爱者,其实是有毒的。 这种悲痛,就像你痴情之人其实有让你不齿的一面一样痛苦。 更悲痛的就是,你不知道到底什么地方有毒,你面对自己的文化,竟然要小心翼翼。全面投入其中,就是迈向泥潭。 我一直以为中国对于祖宗的过分近乎于变态的尊重是一个极大的劣根,中国对于家的执着是阻碍我们脚步的泥泞,当外国人正在大航海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一封封诏令正在勒令南洋的华人们回国,当我仔细思考之后,认为春节回家值得深刻的反思。我还记得在很老的( 1996 年以前)《科幻世界》里,有一篇中国宇航员在飞船上祭祖的小说,回想起来总是认为,等美国人把月球和火星当成第五十一州,五十二州,中国连吐蕃和西域都保不住。我还记得《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berry Finn 》, Huck 为了躲开他...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天气:晴 可以跳过的前言 前几日我隔壁 Wildgun 抱怨自己似乎有些“买书强迫症”,具体症状为“ ……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但又很想买一些书,不过回头一看身边、桌旁、凳子上,已经堆满了许多之前买的书,便又觉得应该看掉一些再买。虽然每天、每周都会看书,而且去年以来看完了至少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但购书和看书的比例永远像我 BT 下载的动画片那样供大于求。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想买书。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这时候还没接触网上书店时往往每个月会有一天去上海书城,从 1 楼逛到 5 楼再逛回 1 楼,反复看反复选拿不定主意最终买个 4 、 5 本回家。 ”然后在文章后面感叹:“ 我觉得存在这样一种无明彷徨的情绪,多数还是归因于对知识的渴求 —— 用一个态度更强硬的说法便是:对知识的占有欲。因为无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足够的知识……于是便焦虑便迫切地想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 于是我回复道:“ ……当你出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读书,那么你自然会放弃 “ 我要多看书 ” 的虚荣心而沉浸在一本书中,并以这本书为轴心开始真正的扩张。…… 试着背书,应该有效果。 ” 但是 Wildgun 看上去并不很情愿,在他眼里:“ 在我看来,背书是理解书本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姑且认为是充分的吧),即背书能让我们理解书本,但理解书本却不一定要背书。或许把书背下来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要高于不背书的情况下的理解程度,但对于不善于背书的我而言,花极大量时间去背书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程度,是 “ 入不敷出 ” 的,因此是非必要的。 ” 为此我便写下此文,也为了更多的人大步迈上“投入必须大于产出”的精神探索的贼船,我会告诉你们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也许会让你们走出读书中容易陷入的困境。 正文 数学来源于不精确。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或者是很多角落,一位或者是多位牧羊人发现了一个有用的诀窍,每一天他把一只羊赶出羊圈,他便在一个坑里丢一块石头,当日入人息之时,每把一只羊赶回羊圈,他就把坑里的石头捡起来扔掉,如果羊全部进入的时候石头恰好丢完,这就说明这次没丢羊。不仅仅是牧羊人,部落的首领,打猎的猎人,他们使用着各种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族人,奴隶,或者猎物,这项行...

【社会】另外一种“忍”

【社会】另外一种“忍” 天气: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有一件事回想起来我还是做错了。 我低估了疯狗的嗅觉。引来敌人乃是勇气和智慧,引来疯狗只能说明自己的功夫还不到家。 前几天,御用文人蓝猫同学再次出现,起因倒是很简单,我随手看看他博客(人家认为我是不断在关注他哪),发现此人能彪悍到把情书(当然,他说不是咯,但是从那个帖的回复来看,你说是不是呢)都贴出来。在遥想他以前种种表现,这人的“目”我算是找到一个了,那就是“虚荣”。就在自己博客的留言处提了一嘴,没通知他,也没到处和别人说。没想到,御用文人蓝猫同学不干啦,如果这里还有不认识御用文人蓝猫同学的,去看我的留言簿就行了。 小人常戚戚 ,“戚戚”二字真是传神,因为小人永远做不成大事,只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奔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笑声最甜美,自己的言辞最正义,自己的虚荣最重要。说实话,他那个回复,我手痒痒了很久,能做到完美再现本人“素质”,句句有槽吐,这人得“受”到什么程度啊。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认认真真的对付一下这种回复,美中不足的是我还是回复了几句,可见我还是有着可恶的虚荣心,还没有完全构建出自己的系统,还没能完全勇敢的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 被侮辱,被嘲讽,被诬蔑,被误解的确是需要一种忍耐。被疯狗咬的人固然愤怒,但是为了保持着为人者的尊严,只能躲疯狗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沦为互咬疯狗中的一只,而我们往往能看见那位可恶的看客的欢呼和疯狗得意的叫声。世界其实很不公平,被疯狗咬过,却要克制自己不沦为疯狗,正当的防卫只会沦为下一条疯狗。但是,强者终归是强者,他们已经成为自己和六十亿幻影的世界的神了,疯狗对他们来说就是空气。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忍”,更需要我们注意。也许对待疯狗,我们的态度不是愤怒,而是娱乐,我们往往把疯狗逗的乱转,他们淌着口水,双眼血红,就是咬不到你。而围观者也会向其他人推荐这杂耍,于是疯狗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黯然离场。以前我倒是挺热衷这门活动,一件有大脑短路者,只会用下半身思考者,便变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却感到了...

【社会】请教我们爱

【社会】请教我们爱 天气:晴 惊闻兰州家长组团状告央视播放的动画很黄很暴力。 我不知道我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肯定不是微笑。我惊异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变态到了近乎于恐怖的地方了。经过我对于我所认识的同学的家长的观察,我突然发现,封建家长制根本就没有被消灭,一个几千年的病毒,不可能被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彻底消灭(当然,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血管里充满了红卫兵,暴君,顺民,太监,御用文人的血)。 说实话,我现在对于家长这个词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仇视(为了不让喷子有下口之处,我还是要说,为了照顾你们低下的理解能力,我当然不是仇视所有家长,正如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有着可怕的劣根,但是不是全部。“你这不能代表全部”或者“你这不客观”仅仅说明身为人类你对语言理解的低劣,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召唤。你召唤的是屎,我可管不着)。他们大多身兼暴君与奴才这双重身份,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的老年买保险。当然,家长如此希望孩子获得“庸俗的成功”与我们失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人民没有安全感,可以说是恶性循环。 既然我们全民都不学习,那么我不会巴望家长学习。既然全社会拜金,我们就不会巴望家长超脱。既然全社会犬儒,我们就不巴望家长们入世。但是,中国的文化更给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我们是一个被家长制附身几千年的民族,这种家长制的本质恰恰是一种简陋的懦弱,一种消极的政治懒惰。“勇者愤怒,一定挥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拔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很多英雄专门向孩子瞪眼,这些孱头们!”很多家长,他们一直以暴君的姿态处理着孩子,不知道反省,打着家长的旗号宣泄自己鄙陋的欲望和劣根,无知,自以为是。你以为这种组团状告仅仅是一群脑残聚头?我看到可以反映身为家长的很多家伙到底无知到了什么程度。不仅仅是动画,很多领域,我们都不缺仅仅因为一个“家长”光环就糟蹋伟大的事迹。我记得我一个亲戚,家里以前连一本杂志都难得买到,后来孩子上了学,望子成龙,给孩子成套买了一堆名著,但是,家长竟然成了文学的评论员,言论彪悍的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茶花女》不要看,玛格丽特不是好女人,这本书真堕落。《呼啸山庄》太变态(!)。《悲惨世界》不真实,要是自己宝贝儿子跟冉阿让似的,自己怎么养老啊。卡夫卡就更别说了,那是资本主义变态玩意。反正,涉及到“情妇”,“爱情”,“牺牲精神”,“暴力”,“罪恶”,“社会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