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只有一条准则的思维

【社会】只有一条准则的思维

天气:晴。

我发现虽然在网络上我从一点出发或者针对一个现象发表的文章总被一些家伙说:“不全面。”但是实际上我感觉我们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懂得辩证法,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黑白两色,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非常的脆弱,而且极其容易短路。

比方说我看见一个人写的一篇日志,大意是他以前看见金庸的某篇武侠小说把王安石作为反面角色,他就非常不爽,认为这是金庸的一个瑕疵,一个败笔,然后自己长大后了解了很多王安石变法的事情,开始感到王安石不是教科书里那么高大全,然后就开始大骂王安石,以前王安石变法有正面影响的地方不知道被他丢到哪里去了,然后就开始大夸金庸的才识。总之在他眼里王安石不是立体的,是平面的,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只有坏和好。

其实这种思维很常见,我们根本就不会就事论事,比如说谁写文章批评某位名人的一个方面,就有一大群弱智在后面回复,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你不能就因为这个否认他的全部。或者说,你怎么不看他好的方面呢?几乎没有人对于这个人批判的东西发表看法的。在他们眼里,人就是好和坏,如果是好的,那么坏的有也不说,如果是坏的,那么好的有也不谈。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两套史书,一套是《资治通鉴》,一套是《新五代史》。

《资治通鉴》里我记得有一段议论,就是司马光谈论什么是正统,他先说,领土大人口多的是正统?提出反例,推翻。是前朝皇亲国戚创建的是正统?然后举出反例,不对……最后列出了洋洋洒洒一大堆标准,但是都有反例,于是司马光就迷茫了,到底哪一条是作为正统的依据呢?我边看边骂,你丫的不懂多角度看问题啊。可见,即使是以客观著称的史书,编篡者也不会全面看问题,他竟然只在找一个准则。

《新五代史》呢?为了突出历史人物的好坏的纯粹性,《新五代史》删除了很多对于公认的君的善良一面的记载,最明显的就是梁太祖朱温,这个人虽然对于统治阶级的脑满肠肥之徒毫不手软,杀了一堆又一堆,但是对于百姓却非常仁慈,后梁的赋税是五代中最轻的,即使到了梁末帝梁朝快要灭亡的时候,梁朝的百姓依然扶老携幼给梁朝军队送粮食,可见梁朝政策之温和得民心。但是在《新五代史》中,这些记载都被删除了。此类情况还有很多,可见史书也不会全面的看问题,还把历史当作小说写,人物都是被提炼加工的,都是有主旋律的。

欧洲其实也有这毛病,但是国家林立,看法也就不同了,比如说拿破仑时代的历史,英国一个说法,德国一个说法,法国意大利又是一个说法,我记得一位先贤被人提问过这个问题,受教育的孩子们怎么办,他回答说让孩子们把这些国家的课本都看看,他们就明白了。可惜我们国家就一种声音,其他的声音都被打压,真是可怜可怜。

现在呢?记得抗日六十周年纪念,那些就因为不是共糟糕党就被无视的其他抗日将领依然被打压,谎言依然横行,主旋律依然以匪夷所思的理由封杀的其他声音。可见,一准则思维,古往今来,都没怎么改变过。

向就因为参加了内战而蒙冤的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致敬!

向可以媲美伦敦市民一般抵抗法西斯轮番轰炸的重庆市民致敬!

存在的东西,就是存在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ACG】《美人鱼的季节》通关后对于GalGame的胡思乱想

【社会】义正言辞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