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09的博文

【生活】将自己化为磐石

【生活】将自己化为磐石 天气:多云,落日烧云万里,非常壮观。 另通告:在饭否被和谐之际,本人的留言板将担负起微博的作用。 我们见证历史,我们迎来衰世。 我在想,一百年后,历史书会怎么写,历史学家会在2009前后哪几年哪个事件划上线,告诉我们这是某个开始,抑或某个结束。 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准备,群体性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多,他们很可能就发生在你的窗外,抑或你参与其中,甚至说,你就是主角。 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文艺圈的余秋雨和郭敬明会越来越多,简体汉字会越来越没有操守,逻辑被颠覆,理想被嘲笑,长夜将来临。 崩溃从不在一夕完成,天平倾覆的时候谁也不知道,只能提心吊胆的看着它重心不稳,晃来晃去。 我开始羡慕一些人:我羡慕只身劝降的郦道元和颜真卿,我羡慕奔赴希腊前线的拜伦,我羡慕写出《昨日的世界》然后自杀的茨威格,我羡慕抱着梭罗、抱着康纳尔、抱着神的海子,他们已经战胜了死亡,亲手完成了神赋予的使命。 但是我们必须要做一些人:叙拉古的阿基米德,是如何在火海中演算几何?匈牙利战场的裴多菲,是如何用“金笔”去歌唱自由?面对着织田信长和武田信玄的上杉谦信,是如何走向“大悟之境”?战火纷飞中的吴清源,是如何心如止水的下棋? 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对于美妙的死亡,我们先天的恐惧。 在《战争与和平》中,共济会的一个信条就是“爱死亡”。 很多时候,我们将会面临什么猝不及防的事情,我们下意识的行为便是答卷,没有人知道在交卷的时候我们是什么心情,可以说,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回答这一张恐怖的试题。而解答之后的欣慰将是最无与伦比的快乐。 我后悔我挥霍了太多的时光,才刚刚发现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才刚刚诞生出在自己心中的神,才刚刚挑战死亡,准备获得完全的自由。 我要达到这个目标。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It is a far,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 than I have ever done; it i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 我期待着,恐惧着,兴奋着,等待这份答卷的到来。 在这之前,我要将自己化为磐石,要让神活在自己的心中。

周年祭——我要一個能安息的國家

周年祭 — 我要一個能安息的國家 復仇 是普世價值之一。 寬容來自 懺悔 。 一年多過去了,汶川似乎被包裝成了一個肉麻肥皂劇,一個只能讓腦殘國民頂多哭一次然後第二次就厭棄的肥皂劇,無人懺悔,無人改造,八萬的屍骨換來的是十三億中國人全都成了 “ 感動中國 ” 。 一切都已經蓋棺定論,哪怕棺材的亡魂還在咆哮。連嶽有句話說: 先瞞,瞞不了再騙,最後包裝成一件政績。 是啊,八級的烈度,什麼樓都塌了。但 是,倒塌用了多長時間?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教學樓到底蓋了幾層?倘若品質過關,為什麼在倒塌過程中還是死了人?不會疏散?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教育?教 學樓太高?當然,沒有人反思,死者已去,被害者發不出聲,統治者拒絕反思,國民們似乎都在沾沾自喜。反而讓西方和日本通過一些建設教學樓的法律,還加固了 教學樓。 面對災難,我們都捂住了耳朵,只盼趕快過去。我們還不會反思,不會懺悔,絕大部分人渾渾噩噩的活著,等待著厄運的降臨。 還有多少人沒有安息? 還有多少人,會死在同樣的錯誤上?

【网络】各位!我回来了。

突破了日益猖獗的互联网封锁,我终于回到了我网络世界的首都。 自由万岁!Google万岁!

【书评】说不尽的《超新星纪元》

书店中总是出现这样的书《某某某最喜欢的 N 部 小说》,这某某某,一般都是著名作家甚至文豪,而后面附上的小说,却大多名不见经传。以前总是不理解,某某某我这么尊重的作家,怎么会喜欢这些并不出名甚 至并不优秀的作品?后来看的书渐渐多起来,才慢慢理解,有时候,有些书是你灵魂的一部分,与你不可分割,你眼中的这本书融入你的血脉,使你眼中的这本书其 实和其他人眼中的这本书是不同的。 我当然不是著名作家,《超新星纪元》更 是一部好作品,这个开头只是想说明,有些书对我们自己来说是另外一种更神秘更神圣的东西。一些作家喜欢一些二流三流作品,我一个普通人也当然喜欢一部优秀 的作品,诚然因为年岁的增长已经看出这部当年给自己极大震撼的书开始显示出这样那样的毛病,也依然喜欢她,从这本书开始看出其他的东西,作者的努力,作者 的心境,一些超出这本书以外的课题,作者一笔带过我却浮想联翩的细节,以及和这本书美好的回忆。 我还记得那本封面上画了两个八十年代风格大脑袋孩子像一本科普读物的《超新星纪元》,也抚摸着手中这本封面更大气,内容更完整和充实的《超新星纪元》,很多东西便又涌上了心头。 一, 大刘的放水: 作 为一个不怀好意的家伙,《超新星纪元》曾经被我想象成了另外一个版本。在这最后的时刻,中国人也没有忘记内斗,最后,一群无才无德,脑满肠肥的太孙党成了 国家领导人,中国失败的教育开始显露出它的弊端,中国在陷入无政府状态几个月后崩溃了,日本孩子,俄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接管了这块他们垂涎已久的大陆……诚 然,这个版本是我还处于愤青阶段的产物,但是大刘却是为中国放了水。首先就是成功的教育,我不知道全国有几个华华,有几个眼睛,有几个晓梦,有几个吕刚, 他们到 13 岁时那种才华又能维持多少,可以说中国没有公民教育,政治教育全无操守,俯仰都是市侩教育,理想的教育更是几乎没有,就说我们班,那些考试动不动六百七八的家伙的理想竟然是“蹲办公室不要太累上班能挂 QQ 。 ”不管是真心还是敷衍,都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出现书中的情况实在是让人有些脊背发凉。书中的“星光工程”很可能就是面子工程,孩子们更进一步的只有造假的 能力。即使凑齐了领导班子,下一步呢?也许“悬空时代”之后就是“崩溃时代”,从书中看,“超新星纪元”发生在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能否有如此高的网络普 及率都悬,更何况“大量子”这个金手指了。我认为

【ACG】忏悔的资格——观《与巴什尔跳华尔兹(Waltz With Bashir)》有感

【 ACG 】忏悔的资格——观《与巴什尔跳华尔兹( Waltz With Bashir )》有感 天气:晴。 今年年初,以色列再次对加沙地带采取军事行动,理由就是,哈马斯组织不断对以色列进行恐怖袭击,杀死了 四 名以色列居民。这次军事行动一共造成了 一千二百余人 死亡,就连以色列方面都称死亡人数在 六百以上 。人的生命就是这样分出了等级,以色列人的命,比几百条几千条巴勒斯坦人的命更贵重。 而最近我又看了一部以色列人拍摄的动画《 Waltz With Bashir 》,在这部动画中,主人公一直被一个恶梦困扰着,他梦见有二十六头恶犬再追他,他想起了自己在以前似乎做过什么,但就是想不起来。以追溯那选择性遗忘的恐怖回忆为线索,这部作品向我们展开了一幕惊人的画面—— 一九八二年贝鲁特的大屠杀 。 具体的历史只要简简单单的搜索就能找 到。这部电影真正让我沉思的,却是忏悔的资格。我们很难了解作为施暴者一方的以色列导演真实的想法,但是我们看见了那些被采访的参与了杀戮的士兵们(虽然 他们仅仅是帮凶)的表现,他们的语调没有多少波澜,仿佛仅仅在诉说少年时代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事实上,这对于他们来说,也的确无关紧要,那场屠杀,归根 结底,还是一场自己人杀自己人的悲剧。但是可悲的是,几十年过去,黎巴嫩无人反省,作为帮凶的以色列人开始反省,开始反战了。作者罗列了大批战争中的触手 可及悲剧,虽然用的是动画却依然充满了震慑力。我们看见刚才还在吃薯片逗趣的战友瞬间被射死,看见无辜的一家被惊惶万状的以色列人杀死,看见一个孩子在扛 起火箭筒之后被打成筛子……看见漆黑的夜晚,以色列小队向四周射出的子弹。但是这场屠杀,却被轻描淡写。没有过程,我们仅仅看见那些难民仅仅因为他们是巴 勒斯坦人,仅仅因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就被带上卡车,被屠杀,没有人看见屠杀的过程,仅仅听见了此起彼伏的枪声,以及在夜晚漫天的照明弹,以色列人没有杀 人,衰落的民族只要挑逗一下,便会自相残杀,他们仅仅是帮凶罢了。本片中有一幕是惊人的,大屠杀的消息渐渐传出来,但是那些作者说道:“已经传播的令人生 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在以色列人眼中不过是个消息,这个消息传的太多,他们就要厌倦了。屠杀的结束更是讽刺,以色列人挥一挥手,要被带上屠场的妇 女们就得救了,那些挥刀向弱者的家伙不自觉成为了更弱者,放下武器,乖乖的走了。 短短几十年间

【生活】一个六十亿年的计划

【生活】一个六十亿年的计划 天气:小雨 啊啊啊,每天朝五晚零,外加 40 0 × 10 米 ,身体是要吃不消的啊……现在的我,趴在床上……咳嗽不止……好幸福啊……请假在家,这几天就要好好偷懒。 前段时间因为《钢之炼金术师 FULLMETAL ALCHEMIST 》热播,把《钢之炼金术师》翻出来看,又在网上挂起了《香巴拉的征服者》,翻出的《兄弟》更让我感慨万千,似乎窗外的景色是五年前那个空荡荡的楼区。感觉 03 年的罗丝比起今年的好看啊……准备开始收漫画了。 其实生病虽然难受,但也算是一种好事, 我记得哪位哲学家说生病使人接近人的本质。现在想想看,还是有道理的。头又昏又疼,不管喝多少水嗓子都那么干燥,咳嗽的时候口腔里还总是有一种腐烂的气 味。之前一切豪言壮语,反思结论,似乎都变的软绵绵的了,人的存在因为得病而彰显。物质对精神再次发动了猛攻。而这个世界如此荒诞多变,谁知道未来会发生 什么。精神上的打击细细想来才是微不足道的,莫扎特也好,罗丹也好,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好,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他们都会顽强的生存,但是,如果他们的肉体 无法谱曲,无法雕塑,无法写作(就是连奥斯特洛夫斯基,贝多芬那种创作都无法进行),这是多么巨大的惩罚啊,这正是超凡脱俗者的脆弱,对精神无敌者恰恰需 要肢体的强健,我有些理解三岛由纪夫和海明威这两位硬汉为什么自杀了,这是再向整个物质世界挑战,他们的自杀极其伟大,简直可以和上帝七日创始媲美。而我 呢,如果我残疾了怎么办?如果我一生都被病痛所折磨我会怎么办?健全的身体的精神其实太容易胜利了(可惜很多人连这点都无法做到),物质其实还是掌握大片 领土,她和精神的战争是要贯穿整个时间啊。 写了这么多关于自己生活的情况,主要就是我一次反思。 记得在《灯下漫笔》的时候,鲁迅因为自 己的钞票明明被贱兑还很高兴得出了中国历史“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坐不稳奴隶的时代”的惊人循环,而我想起了前段时间我写的《要雨果不要鲁迅》中一个结 论,就是我们的作品不能好好说话,而外国的作品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是我的阅读经验,我阅读了多少 文学作品呢?我豆瓣上标签为“文学”的书有二三百本,但是其中还有一大部分不算数的通俗文学,这就说明,我看过的书其实是非常少的。即使在经典中,我看的 也仅仅是一小部分,再加上自己的口味问题,以及

【文学】要雨果不要鲁迅

【文学】要雨果不要鲁迅 天气:多云 前段时间枣树说我“你不要因为欣赏鲁迅,就全面皈依他的思想。”我没来由就敲桌而乐,也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确不易相通。鲁迅又不是思想家,我皈依他的思想做什么。反动,狭隘,固执都是作家本性,国民热衷批判某某作家反动,狭隘,可见全民文学素养都低到了一定程度。 他谈起鲁迅,我便想起了很多事情。一是前段时间和枣树掐了几下,起因大概是他的《黑吃黑》,他在回复中说我没有看出此文中暗含的讥讽。说实话,我是真没看出来,不知道是枣树不行还是我不行。二是一段时间 CCAV 又指着《魔兽争霸》骂《魔兽世界》,我们 D&D 团 的群里都愤愤不平,我说了一嘴:“就是,到底是劲舞团有害还是魔兽世界有害,地球人都知道!”结果一位老玩家说道:“蝌蚪,别挖苦我了。”本来是好心,现 在看劲舞团和魔兽世界那个更和谐大家也很清楚,但是可能是我当时的文章风格就是绵里藏针,明褒实贬,结果当我真心的说出什么的时候,却被别人误会了。 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学都有一种深深的悲 哀,那就是不能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善恶。国外虽然在言论方面也有打压的时候,但是人们却还是能说出自己看法的,譬如说弥尔顿的《失乐园》,便用神话故事讽喻 当世;孟德斯鸠有《波斯人信札》,接波斯人之口讽刺当世。正话反说可能也有,但是不是主流,对了,倒是思想牵制介乎于西欧和中国之间的俄罗斯,有不少正话 反说之作,譬如屠格涅夫的一些散文诗,但是也大多是“这是一位多么棒的年轻人啊,他把自己的朋友出卖了!”这样一看就明的。 唯独中国,骂人还要含蓄,还要细细的品,才能看出个中趣味,也许是门艺术,但更深层次上是一种悲哀。 其实有话不能好好说,从先秦就开始了。 且不说左传,《齐桓公伐楚》下面就注释,说将楚王称为“楚子”,如何如何。就是《诗经》,也早就有了曲笔,结果就是,就连老老实实的诗也受到牵连,好像每一首诗都不会好好说话,本来是质朴的情诗,也硬说是讽刺张三公李四伯乱搞。 在史书中骨头最硬的《史记》,也有不敢好好说话的地方。《今上本纪》,不写汉武帝雄才大略,单写其游山玩水,好大喜功,算是一例。而《 万石 君传》中,更是无一贬词,开始我还想,这么恶心的家伙司马迁怎么还这么赞美呢。现在看来,太史公目的是达到了,看过《 万石 君传》的人都被这个家族的矫揉造作,虚伪无耻反感的不行,但是很多人会误会司马迁的用心

《大逃杀》系列一——死为奖励

图片
《大逃杀》系列一——死为奖励 “ … that death did hide from human sight , Sweet secrets , or beside its breathless sleep That loveliest dreams perpetual watch did keep.” —— P. B. Shelly (……死亡必是瞒住 甜蜜的故事不使人知道,不然, 也必有最美的梦和它相伴。 ——雪莱) 人天生便怕死,但若是怕死一辈子,未免太可惜了。 被我们所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人唯一的休息便是死。 设想你最舒服的时候,是不是睡熟,没有梦,也没意识,但是你醒来,却感到无比的惬意与舒适。因为你刚刚死过了,你正在会为你的死。 我们对死的恐惧是本能,按照戈尔丁的看法,人性有两大黑暗之处:恐惧与嗜血。作为人,便要与这黑暗搏斗,去战胜恐惧,去战胜嗜血。而对死的征服是我们心灵之旅中最伟大的冒险。 人对死的恐惧也来自对死后的未知:在伟大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再一次代表人类发问:“ 在那死的睡覺裏,究竟將要做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 ”但是,死后意识若是存在,那便不是死。若有孟婆汤一类的东西,将你之所以为你全部清除,转生之人亦不是你。更何况,存在便是痛苦,之不仅仅是悲观者的看法,而是努力者,奋斗者,强者们的共识,莎翁概括出了奋斗者之苦痛:“ 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與譏嘲,壓迫著的淩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勁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 ” 海德格尔在《诗歌的语言》中称:“……所有按灵魂的意义来看活着的东西,都贯穿着灵魂之本质的基本特征,都贯穿着痛苦。凡有生者,皆痛苦。”一生只为吃吃 睡睡猎奇寻刺激者大可退散,爱生活爱存在者,你们应该可以理解这些:奋斗之后片刻的欢愉与之后长时间对那片刻成功的伤感回忆;欢聚之后看着狼藉现场的淡淡 惆怅;故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感慨,而且,不论是变好还是变坏,我们都会感叹变化,因为那残酷的时间之神。 我们痛苦,痛苦伴我们而生,只有死才是我们的快乐。 我们得不到,我们痛苦;我

【回复枣树】你正在走向历史研究的死胡同

图片
【回复枣树】你正在走向历史研究的死胡同 外人若不解,点击 此处 。 一个国家文科若是凋蔽,直到现在也没有 看见恢复的先例,中国有志之士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更显得悲壮和敏感,在外因为一些无法逾越的鸿沟无法被理解,在内国民心灵之病态已有千年,连最基本的报酬 也不会有。而且大多又是独战,看着环境已经间不容发大众却还在铁屋之中睡得香甜,总有一种病态的救世主情节,当其他人与其想法不同,反应来的也比外国人来 的大,都认为自己的路才是正路。 所以我给你写封信,你大概潜意识里是不 愿意的,但是我看见的因为仅仅因为一腔热血结果沦为犬儒的人太多了,他们大多和你一样,喜欢史地哲,却短于文学修养,当看到前路渺茫后就堕落了,因为他们 缺少一种东西,一种只有文学,只有艺术才有的东西,知道《名人传》吧,知道《三大师》吧,为什么写的都是艺术家呢。在中国的环境下,想在历史,经济,政治 等方面独战下去,非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贝多芬,波德莱尔等人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气质不可,否则,你将被孤独击败,被市侩击败,被痛苦击败(而这些 简直就是艺术的空气)。 记住,历史和艺术不同,艺术多大的海口都能夸,也能达到,但是对历史不同,现在也没有历史天才儿童,甚至历史天才之说。 你现在对历史还仅仅停留在二手资料的涉猎上,你这篇文章与原文《重勘 “ 三一八 ” 的历史真相》(刚点开,我竟然看过,当年看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查到的)简直就是一个气孔出气,丝毫没有看到你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也被原文吞没了。因为你掌握的资料很少,不管是纵还是深,历史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你狭隘的视角注定了你看这篇文章然后被它完全征服了。 对历史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且细致的工 作,他需要对历史深沉的热爱,对真相的执着与一颗安静的心,我还记得黄仁宇说他是怎么通读“二十四史”,怎么去一本本看皇帝的起居食宿的,他用了十五年! 他用了三年去看明代财政的资料!这很枯燥,历史不是《庄公克段于鄢》,《项羽自刎》,《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千古名篇,而是很多粗糙的记述,拙劣的转译, 几吨沙土中的几克金子。试问,你看的又是什么?请问,你看了多少一手资料?你看过很多史书,历史研究,历史论文,你有多少一手资料?你说那篇文章“体例合 规范的论文”,但是,什么论文,都是二手的,你如果没有自己顽固的体系,那么你的历史体系其实是没有操守的。如果你对这件事有着长期的研究

【社会】历史就是为了记住

【社会】历史就是为了记住 天气:晴 前几天一直在路上的《春秋左傳注》终于到手,四册一百多万字,拿在手中有一种很特殊的温暖的感觉,在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中,似乎闻到了蒹葭的香气,看见了一片青青的黍离。先秦的简洁和快意,我们已经失去很多了。 阅读马拉松中的《织田信长》上册终于要 看完,当年的尾张大呆瓜依然疯疯癫癫却又把众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他的上洛之旅才刚刚开始。日本战国时代是残酷的,但是因为人性的张扬使我感到一种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先秦开始,到了《史记》到达顶峰,又随着《汉书》,《后汉书》渐渐消失。 《黑塔利亚》放送到第十话,欧洲残酷的战场似乎成了一群小青年过家家,伪娘时代的意大利,昔日的大少爷奥地利看来是越来越不好过了,神圣罗马年纪轻轻也要走向人生的终点。但是因为 NINI 蒙 着块和谐的遮眼布,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被菊砍到什么程度,也看不见菊反思到什么什么程度,不知道日本人到底怎么看待这场战争,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届首相已经 道歉,多少老兵已经谢罪,更不知道靖国神社的历史;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自家的二鬼子为屠杀自家的同胞道歉(沮丧的说很可能是没有)。 还记得以前韩寒“炮轰”巴金文笔差,一群好像饱读诗书的文青愤青粪青们一蹦三尺高。不知道粪青们看见巴金老人家这些话该作何感想:“ ……三十五年以来,我一直关心广岛人的命运……五十年代后期我意外地翻看了一本当时深受其害的医院院长的日记,有几天都睡不好觉。三十五年来我就是这样想:他们遭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和不幸,他们应当生活得好一些,幸福些。 ”他在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留言簿里这样写到:“ 全世界人民决不允许再发生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 的悲剧。 ”我想粪青们若是知道这些,八成又要打出一个汉奸,他们肯定都在想,广岛炸的活该,长崎炸的活该。他们只有作为奴才的自觉,连作为国民的自觉都没有,更别提世界公民的自觉了。 历史有什么用?这种“有什么用”的问题 我看是一点儿用都没有,我就喜欢是个好答案,当我们还在想这有什么用的时候,人家已经先达到很高的层次,然后已经让那些“有什么用”的东西有用了。很多人 喜欢历史,所以百家讲坛才成了历史故事会,但是很多人喜欢历史,显然不是“我就喜欢”,而是为了惰性,虚荣,劣根。为了侃大山,为了莫须有的仇恨,为了自 己的低贱绑上更高大的理由(可惜爱国也好,汉皇也罢,还是那副无能的样子)。 我从

“《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大逃杀》系列零”:欣赏你,与你何干? 歌德曾经有一句话:“ 爱你,与你何干。 ”故有这个题目。原因就是《大逃杀》这部作品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也许我想的和导演深作欣二所想表达的一点儿交集也没有,一定会有人蹦出来,说:“想那么多干嘛。”或者“导演要表现的是……” 那么抱歉。我欣赏你,与你何干? 很早就知道《大逃杀》的名声,仔细想想,最早知道这个名字大概是从一篇讲《舞— Hime 》的文章,说《舞— Hime 》在后半段模仿了《大逃杀》。后来知道这部作品,大概都是“变态”,“变态小日本”,“暴力”,“血腥”一类的标签,还以为是那些无聊人用来猎奇的玩意(事实证明,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确被很多人用来猎奇),于是敬而远之。 但是,世界太有意思了,有那么多奇妙的邂逅,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那一天开了电脑,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去看刘慈欣的文章,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要去看他的随笔,没有人知道我为什么看了《 < 东京圣战 > 与 < 冷酷的方程式 > 》这篇评论。也许这就是偶像的力量?我对这部刘慈欣推荐“ 孩子们应该看看 ”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了解的导演的生平之后我感到这可能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在此之前,我也知道了一个名词“生存狂”,我发现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生存狂,我不信任世界,我开始感到加缪所说的那种奇特的“剥离感”。我开始锻炼身体,认识星座,又因为《龙与虎》和突然想起的《 AIR 》,意识到不管男女,家政是伟大的,于是对家政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经常在想自己不同的生存状态,乐此不疲。 于是,《大逃杀》的设定可能唤起了我的某种东西,你在那种环境下,你如何生存?或者说,你如何“ 是 ”? 接下来的几周,挤掉“草泥马系列”档期的,就是“大逃杀系列”,我将详细的描述我所感受的《大逃杀》。 这篇文章,主要是一个广告,不含剧透,目的就是让下周之前的你去看这部作品,以免下周六你看不懂接下来的文章。 《大逃杀》的背景有人认为是荒诞的,但 是,荒诞世界中的真实描绘乃是一种伟大的创作。如果你能理解卡夫卡的“地洞”,“审判”,“城堡”;如果你能理解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你能理解博 尔赫斯的《沙之书》,《环状废墟》。那么,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美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这部作品的背景虽然荒诞,但是对于身在 其中人物的真实描摹使其有一种比真实更为逼近真实的感觉,很

【ACG】爱情就是一种习惯——写在《龙与虎》完结之前

【 ACG 】爱情就是一种习惯——写在《龙与虎》完结之前 天气:晴 不到一周,《龙与虎》就要完结了。已经记不起为什么开始看这部作品了,就像龙儿和大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对方。 我记得上期《动感新势力》赠了《龙与虎》的一首短短的 BGM ——《 Startup 》,每次见到阳光就会想起那简单的旋律,在这旋律中,我想起了很多东西,想起了阳光下安静的操场,想起了暑假空无一人的教学楼下晃动的树荫,想起了在极度无聊的什么“加强班”时看着窗外打球的学生们,很久没有这样接近青春了,我已经亲手把一些属于青春的东西掐死了,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环境下某些属于青春的东西只能畸形发育成怪物,但是,没有人会停止对青春的想象与回忆。人的一生,就是在追逐某个幻影,人生的目的,就是描摹某种幻影,哪怕是一点点一点点相像也好。 《龙与虎》提供了一个如此美丽的青春,似乎 2D 的背景比起这个世界更加真实,便利店,路灯下的小巷,上学的人群,樱花下的开学仪式,在所有学生面前伟大悲壮的告白,教学楼夕阳下的楼梯,恋爱,升学,友情,梦想……这是一个充满了阳光的舞台,就是最黑的夜晚,每一颗星星和路灯也浸满了阳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和她相遇了。 很多地方都记不清的,记不清这是她在他家里吃的第几碗饭,也记不清他抚摸了多少遍那片樱花,记不清他们通过各自的窗户谈了多少次话,也记不清她给他起了多少关于狗的外号。很多地方我们是不知道的,不知道他们一共上了多少节课,他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多少回,不知道他们有多少次叼着笔,看着窗外的操场,不知道他们从护河堤旁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面走过了多少回,不知道他们出入了多少次便利店,拿到了多少次优惠,只知道他们就这样在一起。 于是很兴奋的望着猎户座,因为我发现我和大河他们能看见一个猎户座。 慢慢开始感到了爱情的甜蜜,我最喜欢的关于夏天的描写竟然来自《 TOMOYO After 》中的“夏天来了。”哪怕是简陋的小公寓,哪怕是一个生活下层的电器修理工,只要还有一个女孩能陪你看着窗外的景色,说着“夏天来了”,那么,你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数最有价值的存在。而在《龙与虎》中,不管是从最开始的“龙儿是我的!”再到“我!喜!欢!狩野前辈!……”之后那话筒刺耳的颤音,再到“我果然……还是……喜欢龙儿呢。”这都让我感到他们比起很多人“是”的多。 其实爱情就是一种习惯,习惯那个东西

【生活】不确定的开始

【生活】不确定的开始 天气:晴。 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昨天是真实的,当我们从又一次昏睡中醒来,世界又是新的了。 《追忆似水年华》厚厚两大本,就这样放在我的书架,我却没有勇气去读,因为我现在没有精力去消化一个更加深邃完整的世界。 最 近总是有奇怪的感觉:起床,看着蓝蒙蒙的窗外时候;吃早饭,看着咖啡上袅袅的白烟的时候;上学的路上,看着苍白的月亮的时候;听课时,一束阳光找到卷子上 的时候……在很多毫不相关的时候,我总能想起其他的事情,我不能解释,那些思绪为何突然出现。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夜晚纷扬的细雪回想起小学一年级时吃的卤 蛋的味道,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抛物线的题目我会想起小时候在漆黑无人的街道手中细细的红外线没入黑暗,我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一缕阳光恍然想起初中烈日当头空 无一人的操场上我漆黑的影子,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台灯下抽起一支笔就会想起旧书摊上泛黄的《科幻世界》,我不知道为什么跳过雪水化成的水洼时回想起旧书店一 本灰绿色封皮的左拉的《萌芽》,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拾起墙角的扫帚时会想起一个温暖下午电脑中运行的《上古卷轴 3 :晨风》…… 我记得我们在学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时,很多同学们一致认定 伍 小姐精神有病。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起哄的家伙们未免太可怜了,他们的生活比影子还薄,所以那种他们当睡着的时候就死了,他们的生命只有一天,一些还要睡午觉的家伙只有半天生命,而那些上课睡觉的,生命只有几个小时而已。 我知道我在这一年获得了某种召唤。 一种寻找我自己的召唤,回想我,了解我之为我。 当回忆呼啸而来,你便无比真实。 当 你走在街道上时,你会突然感到无数个你走在路上,你会想起村庄的劲头那寂寞的铁路和路旁废旧的火车头旁的几块石头;你会想起一个夜晚你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 的一片煤山,刚刚浇过水的它们在月光下闪闪发亮;你会想起放学路上寂静的路灯下一只野猫闲散的走过雪被压的发亮的街道……无数个你从不同的世界而来,一刹 那便消失不见,却证明了你自己的存在。 当 你翻开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不同的地方翻书,书柜上的窗户照亮了尘埃,台灯昏暗温暖,地板上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一堆薯片包装,耳机正传来癒月的歌声, 骄阳照亮操场旁的台阶,日光如针一般刺穿厚厚的云山,公交车上弥漫者难闻的机油味,暖壶中的热水还够冲一次咖啡,汽车被树影吞没座位摇晃不止,冬季阳台的 寒风从窗

【生活】我怕

【生活】我怕 天气:晴 前几天,《柳宗元集》来了, 98 块钱,四本,竖排繁体,一百万字的巨大容量,和从中唐到清代学者都在书中留下的笔迹而让人联想起漫长的时光。 很多东西,只能从繁体字中看到,只能从竖排中感觉到,只能从朗读中体会到;“輪,音倫”比起“ lun (二声)”可爱得多,竖排中一行小小的“︹孫曰︺ 湛 ,字 處度 , 東晉 人,注 列子 。”也比起“②湛,东晋人”亲切的多。甚至连标点都那么多余,我记得在做给古文加标点的题时,我开始有一种错觉,这是完美无缺的,根本就不需要标点。 在一页一页抄《古代漢語》的时候,我没有那种恐惧,当我在读《莊子今注今譯》时,没有那种恐惧,当我捧起《柳宗元集》的时候,我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我感到作为一个弱国子民对待自己文化的痛苦,我能感到闻一多的“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 启示我,如何把这记忆抱紧 / 谁告诉我这个民族的伟大”那种痛入骨髓的彷徨,闻一多一面批判着吃人的中国陋习;一面对《春江花月夜》由衷的赞叹“在这样的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我能感到泰戈尔的迷茫了,我能感到纪伯伦的悲痛了,谁能为自己落后的国家的文化而悲痛?连那些国家的国民都不能感到这种悲痛啊,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极度无知。 我爱我们的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显然是需要改造的,我们要眼睁睁的看着发达国家的文化寄生在我们文化之树上,寄生在我们的语言上,寄生在我们的习惯上,寄生在我们的生活的每一个毛孔中,可以排斥么?可以,结局就是死。 我们所挚爱者,其实是有毒的。 这种悲痛,就像你痴情之人其实有让你不齿的一面一样痛苦。 更悲痛的就是,你不知道到底什么地方有毒,你面对自己的文化,竟然要小心翼翼。全面投入其中,就是迈向泥潭。 我一直以为中国对于祖宗的过分近乎于变态的尊重是一个极大的劣根,中国对于家的执着是阻碍我们脚步的泥泞,当外国人正在大航海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一封封诏令正在勒令南洋的华人们回国,当我仔细思考之后,认为春节回家值得深刻的反思。我还记得在很老的( 1996 年以前)《科幻世界》里,有一篇中国宇航员在飞船上祭祖的小说,回想起来总是认为,等美国人把月球和火星当成第五十一州,五十二州,中国连吐蕃和西域都保不住。我还记得《 The Adventure of Hucklebberry Finn 》, Huck 为了躲开他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文化】读书与纯粹的书 天气:晴 可以跳过的前言 前几日我隔壁 Wildgun 抱怨自己似乎有些“买书强迫症”,具体症状为“ ……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书,但又很想买一些书,不过回头一看身边、桌旁、凳子上,已经堆满了许多之前买的书,便又觉得应该看掉一些再买。虽然每天、每周都会看书,而且去年以来看完了至少十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但购书和看书的比例永远像我 BT 下载的动画片那样供大于求。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想买书。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这时候还没接触网上书店时往往每个月会有一天去上海书城,从 1 楼逛到 5 楼再逛回 1 楼,反复看反复选拿不定主意最终买个 4 、 5 本回家。 ”然后在文章后面感叹:“ 我觉得存在这样一种无明彷徨的情绪,多数还是归因于对知识的渴求 —— 用一个态度更强硬的说法便是:对知识的占有欲。因为无知,进而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足够的知识……于是便焦虑便迫切地想要占有更多的知识。 ” 于是我回复道:“ ……当你出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读书,那么你自然会放弃 “ 我要多看书 ” 的虚荣心而沉浸在一本书中,并以这本书为轴心开始真正的扩张。…… 试着背书,应该有效果。 ” 但是 Wildgun 看上去并不很情愿,在他眼里:“ 在我看来,背书是理解书本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姑且认为是充分的吧),即背书能让我们理解书本,但理解书本却不一定要背书。或许把书背下来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要高于不背书的情况下的理解程度,但对于不善于背书的我而言,花极大量时间去背书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程度,是 “ 入不敷出 ” 的,因此是非必要的。 ” 为此我便写下此文,也为了更多的人大步迈上“投入必须大于产出”的精神探索的贼船,我会告诉你们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也许会让你们走出读书中容易陷入的困境。 正文 数学来源于不精确。 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的一个角落,或者是很多角落,一位或者是多位牧羊人发现了一个有用的诀窍,每一天他把一只羊赶出羊圈,他便在一个坑里丢一块石头,当日入人息之时,每把一只羊赶回羊圈,他就把坑里的石头捡起来扔掉,如果羊全部进入的时候石头恰好丢完,这就说明这次没丢羊。不仅仅是牧羊人,部落的首领,打猎的猎人,他们使用着各种方式记录着自己的族人,奴隶,或者猎物,这项行

【社会】另外一种“忍”

【社会】另外一种“忍” 天气:阴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留侯论》 有一件事回想起来我还是做错了。 我低估了疯狗的嗅觉。引来敌人乃是勇气和智慧,引来疯狗只能说明自己的功夫还不到家。 前几天,御用文人蓝猫同学再次出现,起因倒是很简单,我随手看看他博客(人家认为我是不断在关注他哪),发现此人能彪悍到把情书(当然,他说不是咯,但是从那个帖的回复来看,你说是不是呢)都贴出来。在遥想他以前种种表现,这人的“目”我算是找到一个了,那就是“虚荣”。就在自己博客的留言处提了一嘴,没通知他,也没到处和别人说。没想到,御用文人蓝猫同学不干啦,如果这里还有不认识御用文人蓝猫同学的,去看我的留言簿就行了。 小人常戚戚 ,“戚戚”二字真是传神,因为小人永远做不成大事,只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奔波,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笑声最甜美,自己的言辞最正义,自己的虚荣最重要。说实话,他那个回复,我手痒痒了很久,能做到完美再现本人“素质”,句句有槽吐,这人得“受”到什么程度啊。但是最后我还是没有认认真真的对付一下这种回复,美中不足的是我还是回复了几句,可见我还是有着可恶的虚荣心,还没有完全构建出自己的系统,还没能完全勇敢的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 被侮辱,被嘲讽,被诬蔑,被误解的确是需要一种忍耐。被疯狗咬的人固然愤怒,但是为了保持着为人者的尊严,只能躲疯狗躲得远远的,而不是沦为互咬疯狗中的一只,而我们往往能看见那位可恶的看客的欢呼和疯狗得意的叫声。世界其实很不公平,被疯狗咬过,却要克制自己不沦为疯狗,正当的防卫只会沦为下一条疯狗。但是,强者终归是强者,他们已经成为自己和六十亿幻影的世界的神了,疯狗对他们来说就是空气。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忍”,更需要我们注意。也许对待疯狗,我们的态度不是愤怒,而是娱乐,我们往往把疯狗逗的乱转,他们淌着口水,双眼血红,就是咬不到你。而围观者也会向其他人推荐这杂耍,于是疯狗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黯然离场。以前我倒是挺热衷这门活动,一件有大脑短路者,只会用下半身思考者,便变得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却感到了

【社会】请教我们爱

【社会】请教我们爱 天气:晴 惊闻兰州家长组团状告央视播放的动画很黄很暴力。 我不知道我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肯定不是微笑。我惊异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变态到了近乎于恐怖的地方了。经过我对于我所认识的同学的家长的观察,我突然发现,封建家长制根本就没有被消灭,一个几千年的病毒,不可能被一个不思进取的民族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彻底消灭(当然,最后思考的结果就是我们血管里充满了红卫兵,暴君,顺民,太监,御用文人的血)。 说实话,我现在对于家长这个词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仇视(为了不让喷子有下口之处,我还是要说,为了照顾你们低下的理解能力,我当然不是仇视所有家长,正如绝大多数中国人身上有着可怕的劣根,但是不是全部。“你这不能代表全部”或者“你这不客观”仅仅说明身为人类你对语言理解的低劣,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召唤。你召唤的是屎,我可管不着)。他们大多身兼暴君与奴才这双重身份,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给自己的老年买保险。当然,家长如此希望孩子获得“庸俗的成功”与我们失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关系,人民没有安全感,可以说是恶性循环。 既然我们全民都不学习,那么我不会巴望家长学习。既然全社会拜金,我们就不会巴望家长超脱。既然全社会犬儒,我们就不巴望家长们入世。但是,中国的文化更给这种情况雪上加霜,我们是一个被家长制附身几千年的民族,这种家长制的本质恰恰是一种简陋的懦弱,一种消极的政治懒惰。“勇者愤怒,一定挥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拔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很多英雄专门向孩子瞪眼,这些孱头们!”很多家长,他们一直以暴君的姿态处理着孩子,不知道反省,打着家长的旗号宣泄自己鄙陋的欲望和劣根,无知,自以为是。你以为这种组团状告仅仅是一群脑残聚头?我看到可以反映身为家长的很多家伙到底无知到了什么程度。不仅仅是动画,很多领域,我们都不缺仅仅因为一个“家长”光环就糟蹋伟大的事迹。我记得我一个亲戚,家里以前连一本杂志都难得买到,后来孩子上了学,望子成龙,给孩子成套买了一堆名著,但是,家长竟然成了文学的评论员,言论彪悍的让我感到了深深的悲哀。《茶花女》不要看,玛格丽特不是好女人,这本书真堕落。《呼啸山庄》太变态(!)。《悲惨世界》不真实,要是自己宝贝儿子跟冉阿让似的,自己怎么养老啊。卡夫卡就更别说了,那是资本主义变态玩意。反正,涉及到“情妇”,“爱情”,“牺牲精神”,“暴力”,“罪恶”,“社会黑暗

【社会】有意思,没意思

【社会】有意思,没意思 天气:晴 外国人说伟大的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种“高贵的消极”,这可能是很高超的气质,只可惜到了十三亿中国人身上,我们却看见我们的高贵其实很少,更多的则是消极。我们中间很多人,或者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声音:“有什么意思。”这不是个别人的陋习,确是渗入了我们血液流传了千年的毒。 我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中国人所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才算“有意思”。我的阅历粗浅,但是,认为数学“没啥意思”者,认为哲学“一文不值”者,认为文学“都是瞎编的”者,讥讽烈士们“乃是活不下去才闹一闹”者,只要是能唤起你内心最崇高的一块阵地的领域,都会有人站起来说“没意思”。 很显然,这个“没意思”虽然和“没有兴趣”有关,但是更有没有意义之义。 君不见,“有什么意义”也是中国人爱说的话么? 我们大概是被本国特有的思维桎梏久了,走了几千年,走到了死胡同。我们生来就被包围在一种过剩的伟大人格的教育中,这种伟大人格的标准已经成为了某种变态,因为其不可操作性成为了一种虚伪,这就让我们一方面用变态的人格去要求别人,别人既然做不到,那你就该骂,但是聪明的我根本就没做,所以我就在道德最高点,却又因为对真理的不敬畏开始用可笑的理由给自己开脱,最明显的就是某事“没意思”,“没意义”。既然什么都不做最正确,那就什么也不做,既然有什么也不做,那就要断绝对人类最本源的感情,其中包括爱情,好奇心等等……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人格,而非兴趣,很多伟大的人,我们都被告知他们的成就是因为其人格,而非兴趣或者对生活的爱。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有什么能永远存在?荷马的史诗在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扬,但是比起地球来说,不过是一瞬。《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百年来让无数的人倾倒,但是她的表面已经出现了细细的裂纹。牛顿三定律似乎揭示了上帝的秘密,事实上不过是宇宙一粒微尘的规则,只要稍微拉开视角,它就不再适用。就连数学,似乎也会随着宇宙的发展而变化,甚至一加一不再等于二。就连宇宙,也会在爆炸之后重生,一切都会抹平。所以,以一个东西到底有没有永久的存在的能力为标准,什么东西都“没意思”。 看到这一点,于是,西方人走了一条兴趣之路,我们却走向了消极之路。 我们很难得到真正的乐趣,我们潜意识里惧怕真正的乐趣,我们不理解真正的乐趣,我记得以前我们学校放一个科教片,就有人问我:“这玩意儿有什么用啊。”是啊,“有用”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回答道

【ACG】如此多彩可爱的世界——推荐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ACG】如此多彩可爱的世界——推荐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天气:晴 自从看完了伊藤润二的漫画之后一直找不到新的目标,而且在被爱伦·坡﹑H·P·洛夫克拉夫特﹑小林泰三等人的作品之后,对一般的恐怖作品根本就没啥兴趣了,有些纯粹就是拿感官逗人,对于我这种很小就把《麦克明解剖》看的滚瓜烂熟的人,实在是无聊,我记得有一次我看了一个美国漫画,人家还挺敬业,全彩,就讲一个浑身是刺牙齿尖尖的东西到处吃人咬人,每一页远看都像番茄酱广告,但是实在没啥大意思啊,鼠标滑轮略略一扫就送进回收站。另外我对于反人类反社会的玩意儿一向敬而远之,所以很多人们口口相传好像很恐怖(不如说是刺激,猎奇)的东西我肯定不会碰的,很多人把接触这类东西叫勇敢,但是我认为远离它们才是勇敢,因为我们潜意识的“恶”其实是很想接触它们的。而我又发现,我看恐怖漫画很大程度上是冲着美少女和美少年去的,现在回想起伊藤润二哪个场景吓人,我一点儿印象也无,就能记住《旋涡》中的女主角桐绘以及“十字街头的美少年”了。最近在看《末日》,想想理由就是因为里面的女主角很坚强很可爱…… 但是,最近我在看一个更萌更有爱的恐怖漫画——《不安的种子》! 这部漫画没有什么可爱的女主角,也没有什么很帅很美艳的少年,但是,里面出现的超自然现象都好萌啊! 漫画的笔调写实平和,一件件事娓娓道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总有一些错觉。比如说,独自一人的寂静卧室,有什么人正趴在窗户上一动不动的盯着你;比如说,在惨白灯光下公寓的楼道,和你擦肩而过的人它到底有没有“脸”;比如说,在空无一人的教学楼,最后一个走出大楼的你,是否注意大厅玻璃上出现了什么;再比如,是不是在你总去的麦当劳店里,你总会看见一个看不清脸的人坐在那里,但是它好像什么也没吃过,也没有人注意到他? 我们的世界,是否充满了超自然的现象?是否在你我的身后,就有一只充满了血丝的细长的眼睛? 一个有心人把这认真地记了下来,变成画面,这就是《不安的种子》。 我们总是孤独的,不论是惨白的公寓楼道,还是昏黄路灯下的夜路,还是漆黑的仅有几点灯火的深夜,夕阳下一片金黄的教学楼,值班时空无一人的办公楼,我们都感到不安以及孤独。不论是熙熙攘攘的闹市,身边不断有列车呼啸而过的地铁,我们都感到不安和孤独。这个时候,它们出现了。 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我看来都是无害甚至可爱的。我想起其中有一篇在讲一个小孩捉迷藏,一个小女孩拉住他

【生活】从熬夜开始说这个假期

【生活】从熬夜开始说这个假期 天气:晴 虽然离开学还有好几天,但是我还是在此把这个局促到什么都做不成的假期总结一下吧。每次缩水的高中寒假都是这样构成的: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按计划来,到了春节这几天就开始放松自己,当回过来神的时候,离开学没剩几天了,于是手忙脚乱,本来计划好好的东西都成了能不做就不做,必须做的就迷迷糊糊的糊弄好。带着遗憾开学,然后憧憬着下一个假期,其实,我认为把我们假期搞乱的罪魁祸所就是作业!就是这种混蛋东西让我等看书不是看书,写作不是写作,上网不是上网,做模型不是作模型,远足不是远足,我们老师更把论斤的发着恶心油墨味粗制滥造的卷子毫不脸红的发给我们,说就是抄也要抄完!这激起了我的叛逆的斗志,呸,我还不写了!然后自己买了一些题,这样自己有主动性,做题也好歹有些动力。 记得昨天晚上十一点多,我准备把一道数学题写完,然后上床睡觉。结果这道题写完之后我往下写了一道,待核对完答案之后,我一看,已经十二点了,突然想到,如此良夜,不熬夜其不浪费,干脆就这么做下去了。 我这个人很喜欢的熬夜,我喜欢漆黑的窗外,喜欢从远方传来的火车的汽笛声,喜欢台灯照亮的一小块书桌,喜欢拖着长长影子的铅笔,钢笔,小说和笔记本,喜欢笔记本电脑光驱嗡嗡的响声。以前熬夜主要都是写作,看书,玩 GalGame 。 结果昨天的熬夜是最无聊的一次,写理科卷子,不过我感觉我某些地方好像开窍了,写数学卷越写越顺手,可见我们的教育多么失败,这说明高中数学卷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题只能出填空,什么题一定有大题,都是很明显,而那些大题一般都有几种解法,也都是乏善可陈,我记得我们老师以前都所谓的“总结”过,我这种拒绝填鸭的学生当然是在笔记本上写什么小说提纲,细节,灵感或者干脆默写新背的一页《古代汉语》,现在我自己也开始感觉到这种规律了,应该比那些不自己思考的家伙们上等那么一点儿吧。 外面渐渐明亮起来,我父母却还赖床,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吃的了。现在我就怀疑这个春节到底是个啥节,我疑心是军事演习界,每到春节,街上空无一人,大小店铺基本上全部关门,更要命的是还不断传来爆炸声,活生生一个战时的城市。连家里的食品都得不到补给,我出门走了好远才看见一家没关门的超市,赶紧买了一兜零食。本来出门前脑袋还昏沉沉的,让清晨的风一吹,马上就清醒了。 上午看了看书,开始拖《君吻》。 这个假期我过得还是挺失

【社会】我们之间到底有多远

【社会】我们之间到底有多远 天气:晴 本文涉及动画《 喰灵—零— 》,漫画《 喰灵 》,小说《 The Dead 》,但是不知道这些的人也可以看懂。 我们即使发了一千次短信,但心与心之间,估计只能靠近 一厘米 。——《秒速五厘米》 突然对人性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也许是这一个阶段的阅读从量变到了质变,我开始思考起这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参透的人性了。以前看的很多文学作品没有理解的地方突然就理解了。我记得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这样说文学作品:“ 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词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 ”现在看起来是很正确的,昨日和 硝 同学聊到《喰灵—零—》,有这样一段对话: 硝 :你很喜欢黄泉?呵呵。 无知的蝌蚪往人:也不是喜欢,就是有点儿对她的悲剧挥之不去吧。不能说我喜欢弗兰肯斯坦怪物吧?现在能理解我对黄泉的心情啦 硝:原来这样的。嗯,理解了! 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用处之一吧,给了一个个孤寂的灵魂一座桥梁,瞬间就能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对方,利用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感受。文学,可能就是奔向孤独和逃离孤独的混合体吧。 在看《喰灵》的时候,原来被原作者用来搞笑的地方马上变得非常伤感。譬如纪之玩世不恭,自甘堕落,漫画里虽然也有表示和黄泉的死有关系,但是当动画把这悲痛还原之后,我们才能从纪之搞笑的表象之下看到他内心的悲痛与逃避。而 NABU 有一段说他怀念故土,只能去看看涩谷系女郎调剂,以前这是作为搞笑成份,在出单行本的时候还被删除,但是看了动画,失去了兄弟的 NABU 这么做就传递出一种苦涩。最倒霉的就是剑辅了,他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的拥有神乐,不过转念一想,黄泉就能完全拥有神乐么?在她说出“你是我最后的宝物了”时,的确让人感动(一想就要湿……),但是很残酷的是,这仅仅是黄泉自己的观点,神乐与她也如此遥远,当她最需要神乐的时候,神乐却误解了她,最终逃避了。 人是不会完全拥有对方的吧,也许友谊也好,爱情也好,正如《道德箴言录》冰冷如铁的论断: “ 跟我们爱自己相比,我们其实不爱什么人( 81 )。 ” “ 我们根据我们对自己的朋友的满意程度,在自己的心目中增加或者减少他们的优点,我们按照他们与我们在以前的生活方式而非他们本人来判断他们的价值。( 88 ) ” “ 比起那些爱我们超过我们所需程度的人,我们更接近那些恨我们